【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沧桑巨变·饮水思源】挪出“穷窝窝” 圆了“安居梦”——静宁县易地扶贫搬迁侧记
12月25日,静宁县灵芝乡俊峰村的新农村里,58岁的木匠岳志诚正在自家院子里做一个新案板。“眼看快过年了,我做一个新案板,厨房里做饭干干净净,准备过一个好年。”
如果不是已经搬进新房,岳志诚从来都不敢奢望,自己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马上要过新年了,岳志诚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计划着未来的日子。
几年前,岳志诚住在地势陡峭的山坡危房中,那里交通不便,有山体滑坡的隐患。2018年,在政府补助下,他通过易地搬迁项目,顺利搬到公路沿线且地势平坦的新农村里,住上了220平方米的农家小院。“你看这厨房、上房这都修得好很,太阳能安上了,洗澡间我也有了。”岳志诚介绍着新家,一脸喜悦。
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在易地搬迁前,灵芝乡就对预搬迁户加大草畜产业和旱作农业的补贴力度,对新建一座大棚的农户补贴4000元,种植玉米的农户一亩补贴150元。同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养一头基础母牛补贴500元。
在外一直干木匠的岳志诚看到了致富希望。2018年,他返回家中,一次购买了3头基础母牛,同时种植12亩玉米,到年底,他家顺利脱贫。
“一头牛能买两万块钱左右。养牛这几年政府补贴大得很,养一个基础母牛补贴500块钱,我计划明年多养几头牛,收入肯定能增加些。”岳志诚算着收入账,一家的光景变得更有盼头了。
如今的俊峰村,不仅实施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和文化活动广场等服务设施,还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科学设置护林员、护路员等公益性岗位,构建了环境治理长效机制,解决贫困村民的就业问题的同时,也极大改善了村里环境卫生,增加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们村确定了32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实行网格化的管理,分片划段的方式,每周组织群众对社内巷道的大扫除,彻底解决了村里脏、乱、差的现象,村里的环境更加整洁、更加美丽了。”灵芝乡俊峰村党支部书记王蒙说。
灵芝乡俊峰村的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挪出“穷窝窝”,圆了“安居梦”,这是静宁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
静宁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全力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后续产业蓬勃发展、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三五”期间,静宁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26户79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12户5191人,非建档立卡户614户2739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全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设施共享共用、移民居民和谐共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