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沧桑巨变·饮水思源】鏖战贫困 筑梦小康——泾川县脱贫攻坚工作侧记

  • 时间:2020-12-30 15:29
  • 来源:平凉日报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隆冬时节,当来到王母故里、佛宝圣地----泾川,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塑料大棚、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温棚牛舍、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果园,闪现着现代农业的熠熠光辉,洋溢着脱贫攻坚带来的喜人变化!

  脱贫攻坚战在泾州大地上全面打响以来,泾川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四大家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靠前指挥,深入贫困乡村,驻兵贫困片带,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紧盯“六个精准”要求,在深入调研摸底、广泛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紧盯一个目标,推行四化模式,突出五个聚焦,推进六大攻坚,坚持五个结合’的‘14565’工作计划,将自然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黑梁河流域、泾汭河面山、红河流域、北部干旱山塬区四个特困片带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县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万户,6.62万人,识别贫困村91个,逐级签订脱贫目标责任书,强化县级领导联乡包村机制,将乡镇、县直行业部门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全县工作绩效综合考核,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合力攻坚,不断推进脱贫攻坚纵深开展。

  截至2020年,通过各级验收,全县91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退出,1.7万户6.62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7533元增长到2019年的10483.7元,年均增长8.6%。

  泾川县扶贫办主任李杰介绍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们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严格落实各项精准扶贫政策措施,逐村制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面对面商定“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各方联动,合力攻坚,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2016年,党原镇赵家村贫困户赵双宏,在自家8.5亩自留地里全部栽上了果树,但由于技术跟不上,果树长势缓慢。2018年,富原红果品贸易公司与赵家村结成帮扶对子后,赵双宏与富原红果品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入社协议,在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的标准化管理帮助下,果园长势喜人,今年全面挂果,被富原红果品贸易公司全部收购,全年苹果收入就达到了近9万元,一举实现了稳定脱贫。

  无独有偶,正忙着给自家西红柿追肥的王村镇朱家涧村村民徐虎林,提到今年的蔬菜种植效益,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徐虎林高兴地说:“我以前种的露天蔬菜,收益不高。自从镇上建了大棚,我承包了3个,上半年种的菜赚了2万多元。后季我又种了西红柿、豆角、胡子,日子越过越好,我现在干劲十足!”

  更可喜的是,红河乡柳王村贫困户王军,去年在贫困户养牛圈舍新建补助项目资金扶持下建起了标准暖棚牛舍,政府还为他补助了一头红安格斯基础母牛,下了两头小牛犊,养殖收入年均增收10000元。

  赵双宏和徐虎林、王军只是泾川县产业扶贫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泾川县提出“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发展思路,制定了果、菜、牛等6个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打造了以南北塬为主的果品产业带;以泾汭河川区为主的设施蔬菜产业带;以黑梁河、红河流域为主的红牛产业带;以王母宫—大云寺大景区为轴心,泾明白家、汭丰郑家沟等乡村为辐射的乡村旅游产业带;以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输转为纽带的劳务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目前,全县贫困村果园面积达到8.3万亩,建成设施蔬菜园区48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建成日光温室878座,大中拱棚4113座,设施蔬菜面积达到0.49万亩,露地蔬菜2.94万亩。同时,柔性引进建成了吴建平专家工作站,肖建中工作室,带动建成标准化养殖场(小区)42个和“平凉红牛”良种繁育中心,全县牛饲养量达到3.66万头。

  举办“春风行动”和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用工招聘会12场(次),建成富民产业劳务基地19个、扶贫车间20个,完成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3.3万人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4.83万人次,其中贫困户8.8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6.53亿元,其中贫困户实现收入18.82亿元。

  依托资源优势,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城关凤凰、泾明白家、汭丰郑家沟、王村完颜晋升国家3A级旅游景区,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增收。

  抢抓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创建机遇,培育电商企业54家,开设各类店铺618家,建成县级公共服务中心、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和141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其中91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截至2020年11月实现线上交易9109万元。

  玉都镇刘里河村易地搬迁户刘银科激动地说:“以前条件不好,住在山沟里,一下雨就没办法出门,孩子读书都成问题,村里小伙子娶不上媳妇,现在条件好多了,搬到居民点上,啥都方便了,生活越来越好,我现在孙子都抱上了”。

  全县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3个,搬迁贫困户1635户6563人,搬迁入住率100%。坚持科学实用、应改尽改的原则,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401户,全县常住农户住房全部达到A、B级安全标准。

  累计实施县乡道路及建制村通畅工程236公里,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900公里,形成了互联互通的乡村道路网络。

  自来水入户4273户,集中供水率和安全饮水比率均达到100%。

  新建改造农村电网325公里,解决了45个贫困村动力用电问题,实现了所有自然村通动力电全覆盖。

  累计建成幼儿园107所,新建、改扩建99所校园校舍7.5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9.3万平方米。

  积极争取各类资金930.5万元,新建村卫生室106个,全县3家县级医院、15家乡镇卫生院接入远程医学信息平台,严格落实“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特惠政策,提高报销比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率、新农合参合率均达到100%。

  “我是高血压患者,天天都得服药,村医白广锋每天都来我们这里服务,定期给我体检。”泾明乡白家村贫困户范巧娃说。

  事关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问题全面解决。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脱贫攻坚战犹酣,东西扶贫顶风冒雪送温暖!2017年底,天津市武清区与泾川县达成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3年多来,两地多次开展实地互访交流,围绕产业、就业、医疗、人才等方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衔接落实各类帮扶资金1.01亿元,新建蔬菜产业园区11个,日光温室157座、钢架大棚775座,引进种植“小兔拔拔”水果萝卜120棚,建成扶贫车间6个;定期举办“春风行动”劳务招聘会,开展技能培训6268人次,输转劳动力4618人次;武清区6个镇(街道)、58家企业与我县6个乡镇、47个深度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41名领导干部与我县43个贫困户结对认亲,促进帮扶工作向纵深推进。

  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省市县140个单位分别与91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3000多名干部与全县1.6万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按照每个村不少于3人的要求,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91个,省市县共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员287名,实现了贫困村帮扶力量全覆盖和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落实政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效保障。

  深入实施“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持续推进“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携手共筑小康梦”等活动,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泾川县委副书记王德全说:“泾川县在决战脱贫攻坚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破难,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退出,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在省市县各级党政组织的关怀支持下,泾川30多万干部群众团结奋战、艰苦奋斗,脱贫攻坚取得了骄人成绩。91个贫困村如期脱贫,1.6万户6.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整县实现脱贫摘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沐浴着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和煦春风,30多万泾川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杨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沧桑巨变·饮水思源】鏖战贫困 筑梦小康——泾川县脱贫攻坚工作侧记
时间:2020-12-30 15:29

  隆冬时节,当来到王母故里、佛宝圣地----泾川,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塑料大棚、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温棚牛舍、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果园,闪现着现代农业的熠熠光辉,洋溢着脱贫攻坚带来的喜人变化!

  脱贫攻坚战在泾州大地上全面打响以来,泾川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四大家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靠前指挥,深入贫困乡村,驻兵贫困片带,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紧盯“六个精准”要求,在深入调研摸底、广泛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紧盯一个目标,推行四化模式,突出五个聚焦,推进六大攻坚,坚持五个结合’的‘14565’工作计划,将自然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黑梁河流域、泾汭河面山、红河流域、北部干旱山塬区四个特困片带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县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万户,6.62万人,识别贫困村91个,逐级签订脱贫目标责任书,强化县级领导联乡包村机制,将乡镇、县直行业部门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全县工作绩效综合考核,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合力攻坚,不断推进脱贫攻坚纵深开展。

  截至2020年,通过各级验收,全县91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退出,1.7万户6.62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7533元增长到2019年的10483.7元,年均增长8.6%。

  泾川县扶贫办主任李杰介绍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们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严格落实各项精准扶贫政策措施,逐村制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面对面商定“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各方联动,合力攻坚,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2016年,党原镇赵家村贫困户赵双宏,在自家8.5亩自留地里全部栽上了果树,但由于技术跟不上,果树长势缓慢。2018年,富原红果品贸易公司与赵家村结成帮扶对子后,赵双宏与富原红果品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入社协议,在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的标准化管理帮助下,果园长势喜人,今年全面挂果,被富原红果品贸易公司全部收购,全年苹果收入就达到了近9万元,一举实现了稳定脱贫。

  无独有偶,正忙着给自家西红柿追肥的王村镇朱家涧村村民徐虎林,提到今年的蔬菜种植效益,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徐虎林高兴地说:“我以前种的露天蔬菜,收益不高。自从镇上建了大棚,我承包了3个,上半年种的菜赚了2万多元。后季我又种了西红柿、豆角、胡子,日子越过越好,我现在干劲十足!”

  更可喜的是,红河乡柳王村贫困户王军,去年在贫困户养牛圈舍新建补助项目资金扶持下建起了标准暖棚牛舍,政府还为他补助了一头红安格斯基础母牛,下了两头小牛犊,养殖收入年均增收10000元。

  赵双宏和徐虎林、王军只是泾川县产业扶贫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泾川县提出“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发展思路,制定了果、菜、牛等6个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打造了以南北塬为主的果品产业带;以泾汭河川区为主的设施蔬菜产业带;以黑梁河、红河流域为主的红牛产业带;以王母宫—大云寺大景区为轴心,泾明白家、汭丰郑家沟等乡村为辐射的乡村旅游产业带;以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输转为纽带的劳务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目前,全县贫困村果园面积达到8.3万亩,建成设施蔬菜园区48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建成日光温室878座,大中拱棚4113座,设施蔬菜面积达到0.49万亩,露地蔬菜2.94万亩。同时,柔性引进建成了吴建平专家工作站,肖建中工作室,带动建成标准化养殖场(小区)42个和“平凉红牛”良种繁育中心,全县牛饲养量达到3.66万头。

  举办“春风行动”和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用工招聘会12场(次),建成富民产业劳务基地19个、扶贫车间20个,完成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3.3万人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4.83万人次,其中贫困户8.8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6.53亿元,其中贫困户实现收入18.82亿元。

  依托资源优势,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城关凤凰、泾明白家、汭丰郑家沟、王村完颜晋升国家3A级旅游景区,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增收。

  抢抓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创建机遇,培育电商企业54家,开设各类店铺618家,建成县级公共服务中心、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和141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其中91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截至2020年11月实现线上交易9109万元。

  玉都镇刘里河村易地搬迁户刘银科激动地说:“以前条件不好,住在山沟里,一下雨就没办法出门,孩子读书都成问题,村里小伙子娶不上媳妇,现在条件好多了,搬到居民点上,啥都方便了,生活越来越好,我现在孙子都抱上了”。

  全县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3个,搬迁贫困户1635户6563人,搬迁入住率100%。坚持科学实用、应改尽改的原则,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401户,全县常住农户住房全部达到A、B级安全标准。

  累计实施县乡道路及建制村通畅工程236公里,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900公里,形成了互联互通的乡村道路网络。

  自来水入户4273户,集中供水率和安全饮水比率均达到100%。

  新建改造农村电网325公里,解决了45个贫困村动力用电问题,实现了所有自然村通动力电全覆盖。

  累计建成幼儿园107所,新建、改扩建99所校园校舍7.5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9.3万平方米。

  积极争取各类资金930.5万元,新建村卫生室106个,全县3家县级医院、15家乡镇卫生院接入远程医学信息平台,严格落实“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特惠政策,提高报销比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率、新农合参合率均达到100%。

  “我是高血压患者,天天都得服药,村医白广锋每天都来我们这里服务,定期给我体检。”泾明乡白家村贫困户范巧娃说。

  事关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问题全面解决。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脱贫攻坚战犹酣,东西扶贫顶风冒雪送温暖!2017年底,天津市武清区与泾川县达成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3年多来,两地多次开展实地互访交流,围绕产业、就业、医疗、人才等方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衔接落实各类帮扶资金1.01亿元,新建蔬菜产业园区11个,日光温室157座、钢架大棚775座,引进种植“小兔拔拔”水果萝卜120棚,建成扶贫车间6个;定期举办“春风行动”劳务招聘会,开展技能培训6268人次,输转劳动力4618人次;武清区6个镇(街道)、58家企业与我县6个乡镇、47个深度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41名领导干部与我县43个贫困户结对认亲,促进帮扶工作向纵深推进。

  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省市县140个单位分别与91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3000多名干部与全县1.6万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按照每个村不少于3人的要求,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91个,省市县共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员287名,实现了贫困村帮扶力量全覆盖和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落实政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效保障。

  深入实施“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持续推进“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携手共筑小康梦”等活动,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泾川县委副书记王德全说:“泾川县在决战脱贫攻坚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破难,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退出,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在省市县各级党政组织的关怀支持下,泾川30多万干部群众团结奋战、艰苦奋斗,脱贫攻坚取得了骄人成绩。91个贫困村如期脱贫,1.6万户6.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整县实现脱贫摘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沐浴着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和煦春风,30多万泾川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