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大棚“航母”装上科技“芯片”

  • 时间:2025-08-06 19:35
  • 来源:甘肃农民报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夏日的泾川县汭丰镇,73座蓝白相间的第七代下蹲式日光温室在泾汭河川区整齐排列,宛如一座现代化农业棚海“航母”。走进大棚,火红的辣椒挂满枝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里,科技正在为传统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汭丰核心区智能温室内,物联网控制系统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实时监测着棚内环境的细微变化。“夏季高温容易影响辣椒生长,现在有了智能温控系统,问题迎刃而解。”汭丰镇党委书记段文军介绍,系统能自动调节通风设备,确保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

作为泾川县重点打造的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园区,汭丰核心区占地720亩,建有73座第七代日光温室和3座7连栋钢架大棚,园区全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温湿度、光照等关键参数的精准调控。

“我们示范推广以‘四替代’为核心的生物反应堆技术。”泾川县蔬菜办主任张宏生说,用“秸秆+植物菌种”替代化肥、“秸秆+生物疫苗”替代农药,同时利用“秸秆+CO2”增加光合强度、“秸秆+熊蜂授粉”提高品质为核心的生物反应堆有机蔬菜生产技术,从源头提升蔬菜品质。这种生态种植模式,既保证了产量,又确保了食品安全。

科技赋能带来显著效益。今年以来,该园区引进华美105、奥龙1818等优质辣椒品种,通过智能化管理,预计亩产可达3.5万斤,亩均收入7.3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平凉、兰州、西安等地批发市场,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在产业园王村核心区,智慧农业展现得更为充分。小型气象站、土壤墒情探针等设备实时采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中心。“水肥一体机就能根据土壤检测数据,自动进行精准滴灌和施肥。”该园区负责人李春雷介绍,这套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实现了按需供给、精准投喂。实践表明,该技术可节约用水约30%,节肥近20%,大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泾川县通过科技赋能,让传统大棚变身智慧“绿色工厂”。如今,这座搭载了科技“芯片”的农业“航母”,正引领当地设施蔬菜产业向着更高品质、更高效能的方向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泾川县:大棚“航母”装上科技“芯片”
时间:2025-08-06 19:35

夏日的泾川县汭丰镇,73座蓝白相间的第七代下蹲式日光温室在泾汭河川区整齐排列,宛如一座现代化农业棚海“航母”。走进大棚,火红的辣椒挂满枝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里,科技正在为传统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汭丰核心区智能温室内,物联网控制系统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实时监测着棚内环境的细微变化。“夏季高温容易影响辣椒生长,现在有了智能温控系统,问题迎刃而解。”汭丰镇党委书记段文军介绍,系统能自动调节通风设备,确保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

作为泾川县重点打造的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园区,汭丰核心区占地720亩,建有73座第七代日光温室和3座7连栋钢架大棚,园区全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温湿度、光照等关键参数的精准调控。

“我们示范推广以‘四替代’为核心的生物反应堆技术。”泾川县蔬菜办主任张宏生说,用“秸秆+植物菌种”替代化肥、“秸秆+生物疫苗”替代农药,同时利用“秸秆+CO2”增加光合强度、“秸秆+熊蜂授粉”提高品质为核心的生物反应堆有机蔬菜生产技术,从源头提升蔬菜品质。这种生态种植模式,既保证了产量,又确保了食品安全。

科技赋能带来显著效益。今年以来,该园区引进华美105、奥龙1818等优质辣椒品种,通过智能化管理,预计亩产可达3.5万斤,亩均收入7.3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平凉、兰州、西安等地批发市场,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在产业园王村核心区,智慧农业展现得更为充分。小型气象站、土壤墒情探针等设备实时采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中心。“水肥一体机就能根据土壤检测数据,自动进行精准滴灌和施肥。”该园区负责人李春雷介绍,这套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实现了按需供给、精准投喂。实践表明,该技术可节约用水约30%,节肥近20%,大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泾川县通过科技赋能,让传统大棚变身智慧“绿色工厂”。如今,这座搭载了科技“芯片”的农业“航母”,正引领当地设施蔬菜产业向着更高品质、更高效能的方向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