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平凉文艺 > 文学 > 佳作欣赏 > 散文

让美术不要在类型师承中徘徊

  • 时间:2015-11-09 11:59
  • 来源:姚学礼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我们习惯把画法不同的工笔画,水彩画,水墨写意画,油画,素描画,或者把绘画又从内容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等等,这些类型是普通沿用和相伴很久传统分类,当然还有从题材和风格来界定画种的,是将师承门派也作为画的类别。这里,我不论其这些概念是否正确和必要,我想说的是,在如此多的类型中,我们要保持一种类型的态势,还是要走向什么?

  当下中国的美术现状,即类型美术的状态是沿习什么法?像什么?传达什么?这三个“什么”正是我想质疑当代美术为什么会这样?这正是也恰恰是当代美术不能前进的自我迷失。迷失了什么,连自己也不甚明白。是的,我们不能轻易放弃我们的基础,不能抛开我们的传统,但我们只能作前人的薪火传递者吗?在中国画坛,我触目惊心地发现:满目皆是模仿而来的“作品”。依样画葫芦,照葫芦画瓢,师承什么就是从师者的画法画风画的内容,甚至把达到以假乱真的重复,竟被称为“大师”“高手”“著名画家”。这些画家的“著名”不是他自创一法自出一格自由一路,却是画个竹子兰草牡丹醋似前人,大批的用“笔”复制印刷者充斥所有期刊杂志,我们每一位画家都是一台印刷别人的印刷机,谁印得好印得多谁就是“名家”,如此的美术现状,这能说是我们美术事业成绩辉煌吗?已故的,已有名的画家的作品越重复得多就是空前繁荣和发展吗?重复的人越多就是画家队伍壮大吗?我们带出的学生越多就越了不起越伟大吗?

  令我困惑的是:在文学领域,作家每创作一篇作品都与自己的以往的不同,也与别人不同,谁将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或重复别人的语言,被称为“抄袭”,抄袭是被人鄙视的。而在绘画界,学着画别人的花鸟牡丹,无论画法颜料图形越与原作一样越认为有“水平”,这种“抄袭”竟然不受批评,反而比比皆是。我知道的许多画家,终身只画一种技法形态一样,甚至宣纸大小一样的墨竹兰草,竟然到处走画,到一处重复一下,还处处吃香受欢迎,这竟是天下怪事。

  画品画种画式的重复在美术界是不受指责的,这就是说蔚然成风的习作成为中国美术的壮观景象时,我们有无必要仔细瞧一下那些已不受类型所限而独创一格的作品?那些以绘画特点和笔法分类型的画家能否再向前迈出一步呢?也就是说,在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时,我提出“类型等于零”。

  我认为,只有绘画的精神品格才是绘画的初衷和目的。我还认为,这种精神品格是出自这一画家独有的视角感知。而我们当代模仿画家是连“精神”也模仿下来,他表现的一点儿“趣味”也是抄袭来的,这其实是证明当代画家是没有“灵魂”。我常想,鬼如果是一种幽灵,这些人连“鬼”也够不上。这不是我太尖刻了,我接触的画家书法家中,大多数是背画背诗而画画写字,有的干脆身上带着小本本,到现场展开在桌面上,一边看一边写。这些连古人诗句也记不了几句的书法家,或连款也不会题不会作句子的画家竟然到处被捧为“大师”。大师就如比水平?连一句画题也左想右想不出来。试问,你的文学功底哪里去了。无知无学问无社会经验,只习会了几笔古人贴儿,只临摹了古人几张老画,就大展于大都会厅,这如果是为社会视角添些热闹倒还说得过去,若说是大师光临于世,像报刊上吹得画价几万几十万那样不菲哄抬,这就大煞风景了。偏偏画坛多是无知者的天坛,我仰视的竟然多是些骗子。我是个身陷社会底层的人,惯看走江湖的书画家,他们说的话比画的好,画的比吹的还空。这是现代电脑进入家庭,使笔和纸逐渐被手指按键代替时代的悲剧。令我沮丧的是:纸和笔与当代文化生活越来越疏远,能使纸和笔这一中国古老书画形式保留下来,这些还能够用笔在纸上写字画画的人就成了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于是也就产生了上述那些绘画写字水平还在临摹阶段的人的持技自骄。实际这些刚够古人初学水平或还没达到古人应学习的达到的一个书家一个画家的水平,而在当代居然成了大画家大书法家,这些“普工”和普通技术的“工人”怎么能称为“高级工”或“工程师”呢?而我们所说的“大师”是刷新时代并是创造者,绝不是谁画得好看或学得像就是了不起的画家了。

  值得警惕的是,让经典沿师承之路走向门派,再由门派发展会员般又走向普通,普通是同一的技术被广大人所使用掌握,掌握的结果是不断重复老师们的画图,造成了成批的同图形同手法同水平的画出现,目前画坛和市场不同的是类型的不同而不是创作的不同。艺术是一种创作,创作是独特的,有多少画家就得有多少独特的画作,每一个画家每画一幅画都应该是不同别人又不同自己以往的新创作,这才是我们应有的画坛。每一位老师或每一位大家都不是预设的窠臼,我们的师承不是落入预设的观念中不能自拔,如果把师承当成一个圈套,或一根藤上不断延伸着结着同样的瓜儿,这瓜儿也没有“经典”的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让美术不要在类型师承中徘徊
时间:2015-11-09 11:59

  我们习惯把画法不同的工笔画,水彩画,水墨写意画,油画,素描画,或者把绘画又从内容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等等,这些类型是普通沿用和相伴很久传统分类,当然还有从题材和风格来界定画种的,是将师承门派也作为画的类别。这里,我不论其这些概念是否正确和必要,我想说的是,在如此多的类型中,我们要保持一种类型的态势,还是要走向什么?

  当下中国的美术现状,即类型美术的状态是沿习什么法?像什么?传达什么?这三个“什么”正是我想质疑当代美术为什么会这样?这正是也恰恰是当代美术不能前进的自我迷失。迷失了什么,连自己也不甚明白。是的,我们不能轻易放弃我们的基础,不能抛开我们的传统,但我们只能作前人的薪火传递者吗?在中国画坛,我触目惊心地发现:满目皆是模仿而来的“作品”。依样画葫芦,照葫芦画瓢,师承什么就是从师者的画法画风画的内容,甚至把达到以假乱真的重复,竟被称为“大师”“高手”“著名画家”。这些画家的“著名”不是他自创一法自出一格自由一路,却是画个竹子兰草牡丹醋似前人,大批的用“笔”复制印刷者充斥所有期刊杂志,我们每一位画家都是一台印刷别人的印刷机,谁印得好印得多谁就是“名家”,如此的美术现状,这能说是我们美术事业成绩辉煌吗?已故的,已有名的画家的作品越重复得多就是空前繁荣和发展吗?重复的人越多就是画家队伍壮大吗?我们带出的学生越多就越了不起越伟大吗?

  令我困惑的是:在文学领域,作家每创作一篇作品都与自己的以往的不同,也与别人不同,谁将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或重复别人的语言,被称为“抄袭”,抄袭是被人鄙视的。而在绘画界,学着画别人的花鸟牡丹,无论画法颜料图形越与原作一样越认为有“水平”,这种“抄袭”竟然不受批评,反而比比皆是。我知道的许多画家,终身只画一种技法形态一样,甚至宣纸大小一样的墨竹兰草,竟然到处走画,到一处重复一下,还处处吃香受欢迎,这竟是天下怪事。

  画品画种画式的重复在美术界是不受指责的,这就是说蔚然成风的习作成为中国美术的壮观景象时,我们有无必要仔细瞧一下那些已不受类型所限而独创一格的作品?那些以绘画特点和笔法分类型的画家能否再向前迈出一步呢?也就是说,在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时,我提出“类型等于零”。

  我认为,只有绘画的精神品格才是绘画的初衷和目的。我还认为,这种精神品格是出自这一画家独有的视角感知。而我们当代模仿画家是连“精神”也模仿下来,他表现的一点儿“趣味”也是抄袭来的,这其实是证明当代画家是没有“灵魂”。我常想,鬼如果是一种幽灵,这些人连“鬼”也够不上。这不是我太尖刻了,我接触的画家书法家中,大多数是背画背诗而画画写字,有的干脆身上带着小本本,到现场展开在桌面上,一边看一边写。这些连古人诗句也记不了几句的书法家,或连款也不会题不会作句子的画家竟然到处被捧为“大师”。大师就如比水平?连一句画题也左想右想不出来。试问,你的文学功底哪里去了。无知无学问无社会经验,只习会了几笔古人贴儿,只临摹了古人几张老画,就大展于大都会厅,这如果是为社会视角添些热闹倒还说得过去,若说是大师光临于世,像报刊上吹得画价几万几十万那样不菲哄抬,这就大煞风景了。偏偏画坛多是无知者的天坛,我仰视的竟然多是些骗子。我是个身陷社会底层的人,惯看走江湖的书画家,他们说的话比画的好,画的比吹的还空。这是现代电脑进入家庭,使笔和纸逐渐被手指按键代替时代的悲剧。令我沮丧的是:纸和笔与当代文化生活越来越疏远,能使纸和笔这一中国古老书画形式保留下来,这些还能够用笔在纸上写字画画的人就成了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于是也就产生了上述那些绘画写字水平还在临摹阶段的人的持技自骄。实际这些刚够古人初学水平或还没达到古人应学习的达到的一个书家一个画家的水平,而在当代居然成了大画家大书法家,这些“普工”和普通技术的“工人”怎么能称为“高级工”或“工程师”呢?而我们所说的“大师”是刷新时代并是创造者,绝不是谁画得好看或学得像就是了不起的画家了。

  值得警惕的是,让经典沿师承之路走向门派,再由门派发展会员般又走向普通,普通是同一的技术被广大人所使用掌握,掌握的结果是不断重复老师们的画图,造成了成批的同图形同手法同水平的画出现,目前画坛和市场不同的是类型的不同而不是创作的不同。艺术是一种创作,创作是独特的,有多少画家就得有多少独特的画作,每一个画家每画一幅画都应该是不同别人又不同自己以往的新创作,这才是我们应有的画坛。每一位老师或每一位大家都不是预设的窠臼,我们的师承不是落入预设的观念中不能自拔,如果把师承当成一个圈套,或一根藤上不断延伸着结着同样的瓜儿,这瓜儿也没有“经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