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网络文明公约 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我国网络用户数量持续增长。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67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15.7%,互联网普及率达75.6%,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与成长空间,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但互联网也是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衍生出一些弊端与负面影响,如今,青少年“触网”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网络上出现的腐朽观念、暴力文化、低俗内容、电信网络诈骗等,都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增强青少年自觉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提升青少年网络安全素养,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3年7月18日上午,在福建厦门举行的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上,发布了《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全文共140个字,清楚明白地告知青少年网民哪些不文明行为是明确禁止的,哪些文明行为是积极提倡的。《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发布,语言生动简洁、贴切生活实际、规范网络行为,实现了网络文明与青少年之间“知”与“行”的双向奔赴。青少年是网络空间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承载着家国希望和民族未来,因此如何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打造安全用网、文明上网的环境,成为不断求解的时代课题,由此,坚持不懈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形势、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迫切需要,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是至关重要。
一是加强网络空间生态治理。通过规范信息发布传播、加强青少年网络平台信息发布审核等进行一系列举措,尽可能避免让青少年暴露在各类不良信息中、在世界观构建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相关执法机关全力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对侵犯个人信息、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严重危害网络秩序的违法行为,坚持重拳出击,保护青少年网络生活的健康安全;动员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监督,推动网络空间共治共享,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治的网络文明建设新格局,为青少年构建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空间。
二是要培育积极健康网络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各类网络平台传递给青少年群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成为当代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不二风向标;要顺应网络传播规律、创新打造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精品,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焕发时代新生,以文化潜移默化地滋养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植新时代青少年成长的文化沃土;积极引导帮助青少年认识、理解、判断和把握网络道德意识,让青少年建立起网络“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形成正向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的人格素养及网络素养。
三是要维护网络文明绿色上网。青少年作为网络文明的建设者、维护者、传播者、践行者,要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认真学习网络道德规范,自觉提高网络安全素养,坚持依法上网,不在微信、微博、网站等发布和传播违反国家法律、影响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破坏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的信息,推进网络法治建设,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积极争做网络文明的建设者;要认真辨别信息真伪,养成良好的网络安全习惯,不通过互联网传输损害国家安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不随意打开和浏览非法网站,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善于网上学习,自觉维护网络安全,积极争做网络文明维护者;要提高网络文明意识,不信谣、不传谣,不发布、不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反对网络暴力,远离不良网络信息,增强网络道德观念,理性发声、阳光跟帖,在无限宽广的网络天地里倡导文明新风,营造健康的网络文明环境,积极争做网络文明的传播者。要分清网上善恶美丑的界限,自觉屏蔽不良网站,确保个人的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上网游戏时间要节制,积极争做网络文明的践行者。
上一篇: 干部教育培训应抓住三个细节
下一篇: 把“侧卧式”干部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