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高技能人才“一池春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新时代需要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呼唤大国工匠,要在人才培育、使用和保护上出实招妙招,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源源不断“生力军”。
在人才培育上扬长补短,广开源头充盈蓄水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各行各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创新育才机制,才能更好、更多地培养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建立技师学院+高级技校+普通技校+大型骨干企业“四位一体”的技工教育集团,全面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持续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要实施高技能人才数据赋能工程,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建立高技能人才资源库、需求库,促进人才链、产业链有效衔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匹配度。要大力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支持技工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联合培养模式,源源不断为社会注入技能人才“春水”。
在人才使用上扬长避短,精耕细作管好责任田。“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正确使用人才是帮助人才成长,继而推动地方发展的关键。无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还是建设制造强国,都需要经过实践“摸爬滚打”的“高顶尖”人才。要搭建校企联合培训平台,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扩大“金蓝领”、青年技师素质提升培训规模,创新“线上学”与线下“师带徒”等方式,与企业联合开展各类技师、高级技师和新入职员工培训,磨砺技能人才硬本领。要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坚持“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的改革思路,全面推开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改革,实施社会化评价扩容行动,遴选“产业代表性、评价专业性、行业权威性”的社会评价机构参与评价。要加大人才在关键岗位的使用,勇于为科技人才“松绑”,让其无年龄之忧、无身份之绊、无草根之虑,全面激发科技人才想干事的自觉、能干事的能力、敢干事的勇气。
在人才保护上扬长容短,做优服务打造强磁场。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长期以来,“蓝领”的职业认可度和成就荣誉感相对偏低,导致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不高。要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奖励激励力度,完善职业技能提升配套政策,加强企业职业技能等级待遇落实政策引导,将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成功转化为待遇、荣誉,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要着眼人才发展,设立“一站式”服务专区,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助、创业孵化、融资对接等服务,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要着眼公共服务,优化购房租房、子女入学、医疗保健、配偶就业等政策,按照人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需求,分别享受个税减免、休假疗养、学术交流、旅游出行、交通便利等服务。要积极做好科技人才的关心关怀工作,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偏移及时谈话纠正,让善为者、敢为者、有为者能安心做事,有信心干事,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潜力,实现人才最大价值。
上一篇: 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
下一篇: 干部教育培训应抓住三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