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平凉文艺 > 文艺评论 > 佳作欣赏

主题性书法创作应“为时而著”——观第七届“平凉画家画平凉”书法作品展有感

  • 时间:2024-09-06 11:37
  • 来源:平凉市文联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图片

主题性书法创作应“为时而著”

观第七届“平凉画家画平凉”书法作品展有感

崔铁男

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白居易响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这既成为一种古训,又成为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高度概括。“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的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古往今来,能做到“为时而著”的不乏其人,但更多的则是虽有“为时而著”之雄心,未必有“为时而著”之鸿文。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声音,呼吸时代空气,把握时代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歌,发时代先声。
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应随时代而变,为时代而作。变则活力无限,守则为时代所弃。今天之中国,人民正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书法当服务于伟大的时代梦想,为时代书写,为时代抒情,为人民抒怀,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书法作品才会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平凉市第七届“平凉画家画平凉”美术书法作品展实施方案中,书法作品的征稿要求为: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讴歌光辉历程,赞美时代变迁,展现发展成果,反映平凉历史文化、山川风貌、风土人情等。
纵观此次展览中的优秀书法作品,作者均能深刻领悟主题内容,真正与题材、与社会、与生活对话,把书家的气质涵养与社会兼容,发挥他们的艺术想象,唤起与文本的共鸣,让情感触动灵魂,让笔墨自然流露。在具体创作中,真正做到了笔墨语言的准确性转换和艺术性锤炼。作者对社会、对人民和对家乡的情感得到充分展现。
然而,此次书法展览活动中,还有部分书家没有仔细“审题”,只满足于书写与平凉无关的古诗文,沉湎于“字写得好看”“字看上去很有功夫”,导致其书法作品仅仅为艺术而艺术,背离了“平凉画家画平凉”的主题和策展意图。
一位考生不按考试要求写作,其文章无论辞藻多么华丽,都可以说是“背题作文”。同理,书家不针对此次活动的具体要求,不选择恰当的书写内容。而是简单重复以往的思维惯式,选择一些与平凉无关的文本创作。严格地说,其作品也不能算作主体性书法作品。这道“命题作文”,既是对书家自身创作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作品的负责。其实讴歌光辉历程,赞美时代变迁,展现发展成果,反映平凉历史文化、山川风貌、风土人情的诗文,古代和当代的都很多,俯拾即是。
书法作品必须反映出书家所处时代特征,而不仅仅是为“字写得好看”那么肤浅。把书法纳入大文化观念、大艺术视野、大民生情结来认识。反映时代,感悟生活,关注民生,关爱自然,这不仅适合美术创作,也适合于书法创作。受当代书坛的不良影响,部分书家由于过多关注书法艺术性,过多从书法创作的艺术形式来看待书法创作,所以其作品缺乏应有的思想高度、情感深度和文化广度,其作品往往给人苍白无力、精神贫弱之感,不能充分表现出作品应有的社会价值。
不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肯定无法达到时代的艺术高度。真正的书法名家所展现出的家国情怀,无不体现着书家的时代追求。回顾历代书法经典,我们发现它们往往具有相似的特质。在内容上,它们大多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传递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意蕴;在艺术表现上,它们常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包括时代特征与笔墨技法。比如,东晋王羲之《兰亭序》记录了当时盛大的雅集活动,尽善尽美的书风,寄托着创作者对自然挥洒的追求;欹侧多姿的书体,展现了创作者深厚的笔墨功底。唐代颜真卿《争座位帖》笔法圆劲、神韵雄逸,字里行间散发着忠义之气。宋代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借景抒情,写出创作者对旧友的思念,书法入古出新,字势开张,纵横奇崛,成为尚意书风的经典。内容与形式的创变,“文”与“质”的互动,传统文脉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使这些书法作品具有永久鲜活的生命力。
新时代背景下,主题性书法创作如何贯彻文以载道、“艺文兼备”的本体要求?如何实现主题性和艺术性的并重?这是每个书法人都应认真研究的课题。主题性书法创作,作品既要蕴含古法古韵,要有经典技法支撑,达到古雅古朴的审美要求,还要准确理解策展意图、把握活动主题、贯彻笔墨表现、再现时代精神,更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践行书家的艺术追求与个性语言。

无论古今,书法艺术创作都需紧跟时代步伐,内容与形式统一。这样,书法作品才有生命、有温度和有魅力。当代书法工作者,拥有前人难以企及的良好创作环境,也见证了新时代新风貌。将内心的自豪感化为艺术语言,通过书法记录对伟大时代的认识,努力创作,力图为时代留下独特的艺术印记,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艺术表达,诠释对社会文化的深层思考。优秀的书法作品无一不体现出对时代的认知,体现出浓浓的正能量。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进步,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作品紧跟时代主旋律,记录和歌颂着这个伟大的时代。

今后,主题性书法创作是新时期文艺工作者面临的新常态。我们还需要博览群书,精通书史,深谙书论,书兼众体,工诗善文,且能融会贯通;还需要扎根家乡生活沃土,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深入研究经典,把握时代脉搏,以书法艺术反映平凉生机盎然的社会风貌,将个人的生活体验升华为时代艺术审美体验。这是每一名平凉书法人义不容辞的社会担当。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画作均为本次书画展佳作/刘亮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题性书法创作应“为时而著”——观第七届“平凉画家画平凉”书法作品展有感
时间:2024-09-06 11:37

图片

主题性书法创作应“为时而著”

观第七届“平凉画家画平凉”书法作品展有感

崔铁男

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白居易响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这既成为一种古训,又成为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高度概括。“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的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古往今来,能做到“为时而著”的不乏其人,但更多的则是虽有“为时而著”之雄心,未必有“为时而著”之鸿文。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声音,呼吸时代空气,把握时代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歌,发时代先声。
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应随时代而变,为时代而作。变则活力无限,守则为时代所弃。今天之中国,人民正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书法当服务于伟大的时代梦想,为时代书写,为时代抒情,为人民抒怀,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书法作品才会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平凉市第七届“平凉画家画平凉”美术书法作品展实施方案中,书法作品的征稿要求为: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讴歌光辉历程,赞美时代变迁,展现发展成果,反映平凉历史文化、山川风貌、风土人情等。
纵观此次展览中的优秀书法作品,作者均能深刻领悟主题内容,真正与题材、与社会、与生活对话,把书家的气质涵养与社会兼容,发挥他们的艺术想象,唤起与文本的共鸣,让情感触动灵魂,让笔墨自然流露。在具体创作中,真正做到了笔墨语言的准确性转换和艺术性锤炼。作者对社会、对人民和对家乡的情感得到充分展现。
然而,此次书法展览活动中,还有部分书家没有仔细“审题”,只满足于书写与平凉无关的古诗文,沉湎于“字写得好看”“字看上去很有功夫”,导致其书法作品仅仅为艺术而艺术,背离了“平凉画家画平凉”的主题和策展意图。
一位考生不按考试要求写作,其文章无论辞藻多么华丽,都可以说是“背题作文”。同理,书家不针对此次活动的具体要求,不选择恰当的书写内容。而是简单重复以往的思维惯式,选择一些与平凉无关的文本创作。严格地说,其作品也不能算作主体性书法作品。这道“命题作文”,既是对书家自身创作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作品的负责。其实讴歌光辉历程,赞美时代变迁,展现发展成果,反映平凉历史文化、山川风貌、风土人情的诗文,古代和当代的都很多,俯拾即是。
书法作品必须反映出书家所处时代特征,而不仅仅是为“字写得好看”那么肤浅。把书法纳入大文化观念、大艺术视野、大民生情结来认识。反映时代,感悟生活,关注民生,关爱自然,这不仅适合美术创作,也适合于书法创作。受当代书坛的不良影响,部分书家由于过多关注书法艺术性,过多从书法创作的艺术形式来看待书法创作,所以其作品缺乏应有的思想高度、情感深度和文化广度,其作品往往给人苍白无力、精神贫弱之感,不能充分表现出作品应有的社会价值。
不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肯定无法达到时代的艺术高度。真正的书法名家所展现出的家国情怀,无不体现着书家的时代追求。回顾历代书法经典,我们发现它们往往具有相似的特质。在内容上,它们大多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传递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意蕴;在艺术表现上,它们常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包括时代特征与笔墨技法。比如,东晋王羲之《兰亭序》记录了当时盛大的雅集活动,尽善尽美的书风,寄托着创作者对自然挥洒的追求;欹侧多姿的书体,展现了创作者深厚的笔墨功底。唐代颜真卿《争座位帖》笔法圆劲、神韵雄逸,字里行间散发着忠义之气。宋代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借景抒情,写出创作者对旧友的思念,书法入古出新,字势开张,纵横奇崛,成为尚意书风的经典。内容与形式的创变,“文”与“质”的互动,传统文脉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使这些书法作品具有永久鲜活的生命力。
新时代背景下,主题性书法创作如何贯彻文以载道、“艺文兼备”的本体要求?如何实现主题性和艺术性的并重?这是每个书法人都应认真研究的课题。主题性书法创作,作品既要蕴含古法古韵,要有经典技法支撑,达到古雅古朴的审美要求,还要准确理解策展意图、把握活动主题、贯彻笔墨表现、再现时代精神,更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践行书家的艺术追求与个性语言。

无论古今,书法艺术创作都需紧跟时代步伐,内容与形式统一。这样,书法作品才有生命、有温度和有魅力。当代书法工作者,拥有前人难以企及的良好创作环境,也见证了新时代新风貌。将内心的自豪感化为艺术语言,通过书法记录对伟大时代的认识,努力创作,力图为时代留下独特的艺术印记,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艺术表达,诠释对社会文化的深层思考。优秀的书法作品无一不体现出对时代的认知,体现出浓浓的正能量。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进步,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作品紧跟时代主旋律,记录和歌颂着这个伟大的时代。

今后,主题性书法创作是新时期文艺工作者面临的新常态。我们还需要博览群书,精通书史,深谙书论,书兼众体,工诗善文,且能融会贯通;还需要扎根家乡生活沃土,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深入研究经典,把握时代脉搏,以书法艺术反映平凉生机盎然的社会风貌,将个人的生活体验升华为时代艺术审美体验。这是每一名平凉书法人义不容辞的社会担当。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画作均为本次书画展佳作/刘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