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平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系列盘点之五:质效并重建设海绵城市
今年以来,市、区住建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紧扣“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思路,坚持全域谋划、系统施策、因地制宜、有序实施,深入推进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改善、水资源涵养、水安全保障,城市韧性明显提升,流域生态大幅改善,用水结构更加合理,海绵社区全域覆盖,人居环境更加美化。
一是加强“制度化”管理,以更细举措 助推海绵城市管控体系全面升级。科学编制规划,建立海绵城市“2+1+20”规划管控体系,制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完善《平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颁布实施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等涉水规划20余项,批复实施《中心城区暴雨强度公式》,构建了系统完备的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健全法规制度,建立海绵城市“1+5+60”法规制度体系,颁布实施《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研究出台规划建设、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等办法5项,制定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实施细则60余项,为依法依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构建标准体系,建立海绵城市“3+1+10”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图集》《植物图谱》《验收及运维技术标准》3项,颁布《技术指南》1项,配套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海绵专篇审查要点》等制度文件10余项。强化管控约束,认真落实海绵城市“8个关键环节”全过程管控体系,紧盯项目建设重点环节,从指标核发、可研批复、初设批复、专篇审查、图纸审查、过程监督、竣工验收、设施运维等环节进行重点监管,项目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有效落实。
二是落实“常态化”督查,以更严要求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高位调度统筹部署,先后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调度会议等会议8次,市级领导对海绵城市工作专题研究、跟进指导42次,市海绵办开展日常调度50余次。严格考核落实制度,累计召开项目专题调度会11次,开展周检查20余次,季通报3次,督查项目183项,下发整改通知书59份,现场交办问题550余条。全程跟踪精准服务,建立项目分片包抓、责任到人机制,海绵中心每人负责工程20余项,会同第三方技术咨询团队全流程落实技术审查和业务指导。先后下达海绵城市控制指标242个,审查海绵城市设计专篇116个,审核项目可研、初设、施工图170余项,跟踪服务工程190余项,完成规划、竣工验收63次。
三是开展“系统化”培训,以更大力度提升海绵示范城市建设水平。全面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技术人员专业教育培训,先后组织建设、设计、施工单位技术团队召开海绵专篇答疑会106次,海绵城市业务培训8次,邀请北京建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家赴平开展技术交流、专题讲座3次,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技术难题,确保海绵城市建设“不走样”。积极组织市、区参加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座谈会,并作为示范代表城市作了经验交流发言。赴武汉市、宿迁市、昆山市考察学习海绵城市建设和智慧管控平台建设、运营、管理的经验做法,为下一步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学习的成熟经验。
四是扩大“多样化”宣传,以更高平台全面展现海绵城市建设成效。中国建设报整版刊载平凉市探索黄土高原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纪实等文章3篇,央视屏、新华网、住建部等国家级媒体转发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文章、视频3次。通过制作微视频、宣传册、公众号等形式,累计开展宣传60余次,深入公园、社区、企业、广场举办主题宣传活动4次,制作海绵城市建设专题宣传片4部,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海绵城市建设新理念、新举措、新成效。
五是探索“特色化”模式,以更高标准打造海绵城市建设典型项目。在宏观层面有效探索黄土高原河谷地区防洪排涝系统治理、西北水资源缺乏地区雨水资源化利用、黄土高原小流域水生态修复三种示范模式,在中观层面构建9项常规指标体系和3项特色指标体系,在微观层面探索形成居住社区海绵城市与景观融合和大坡度道路径流控制等“微改造”以及雨水截污渗滤等适用于本地的特色技术。按照区域作用,将中心城区划分为3个海绵城市功能分区,重点建设6个连片海绵城市示范片区,打造36个典型项目,梳理12个典型案例。平凉市以及3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分别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案例和项目典范案例,切实形成了一批可展示、可复制、可示范的亮点工程,为黄土地区、河谷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建设模式。
六是打造“精细化”环境,以更高质量全面凸显项目建设成效。以提高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为宗旨,强化品质出新,提升环境水平,以“海绵+”生态廊道为建设主线,重点打造了龙隐多功能生态公园、体育运动公园一批高品质城市公园和玄鹤园、甘霖园等一批高水平口袋公园,累计建成口袋公园19处,使“300米见绿、500米入园”成为城市居民生活新常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城市品位内涵,完成道路畅通工程13条7.7公里,老旧道路改造11条20公里,修复破损路面及人行道7.35公里,不断完善城市路网布局,畅通道路微循环。创新建设思路,完善服务功能,添置休闲椅凳及健身器材,营造层次丰富、景色优美的生态绿廊。扮靓老旧小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根据群众实际需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创新“居住小区微改造”模式,有效解决小区内涝、提升绿化品质,改善居住环境,累计完成居住社区和老旧小区改造18个。构建防洪排涝体系,对原有城市雨水管网、排水设施进行提标改造,新建改造雨水管网34公里,新增可透水面积42万平方米,消除易涝点21处,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达到41.04%,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由26.74%提高到44.58%,充分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目标,有效解决城市内涝、积水、倒灌等情况,提升城市超标降雨应对能力,城市韧性显著增强。
2024年,市区住建系统将进一步聚焦内涵抓提升,加强专业培训和社会宣传,完整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内涵要求,聚焦标准抓规范,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从严执行规划管控和技术标准体系,聚焦质量抓项目,全力打造优质工程、示范片区,聚焦运维抓保障,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全覆盖标识登记海绵设施,分领域开展巡查养护,聚焦资金抓监管,严格审核支付流程,强化绩效评价,坚决守牢资金使用安全底线,以更高政治站位、更严技术标准、更实工作举措、更大推动力度,提质提效抓好海绵城市建设,努力交出合格满意答卷。
供稿:马奇虎 编辑:何龙 审核:于鹏 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