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履职依据 > 政策文件 > 平政办发
  • 索  引  号:620800/2022020041
  • 主题分类:工业、交通
  • 发文机关:市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22-06-08
  • 标       题: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十四五”信息化(工业 互联网)发展规划的通知
  • 发文字号:平政办发〔2022〕77号
  • 发布日期:2022-06-08
  • 主  题  词: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十四五”信息化(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的通知

  • 时间:2022-06-08 09:09
  •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平政办发〔2022〕7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中、省驻平有关单位:

《平凉市“十四五”信息化(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1日

(此件部分内容有删减) 


平凉市“十四五”信息化(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


目  录



前言………………………………………………………………(4)

一、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4)

(一)现状基础……………………………………………(4)

(二)发展形势……………………………………………(8)

二、“十四五”发展思路目标…………………………………(11)

(一)总体思路……………………………………………(11)

(二)发展原则……………………………………………(11)

(三)发展目标……………………………………………(12)

三、重点任务……………………………………………………(13)

(一)赋能重点产业链创新发展…………………………(13)

(二)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21)

(三)赋能数字政府协同体系构建………………………(27)

(四)强化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支撑………………………(31)

四、保障措施……………………………………………………(34)

(一)加强组织保障………………………………………(34)

(二)健全制度规范………………………………………(34)

(三)加大资金支持………………………………………(34)

(四)加强人才支撑………………………………………(35)

(五)强化宣传推广………………………………………(35)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任务,有序推动我市“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及信息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融合创新、引领带动作用,紧密结合国家关于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技术提升西部地区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总体部署,充分吸收《甘肃省数据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甘肃省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甘肃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规划》《甘肃省“十四五”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支持陇东地区加快发展形成全省重要增长极三年行动方案》及《甘肃省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相关政策内容,结合平凉市工作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

(一)现状基础。“十三五”以来,平凉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数字政府建设力度、推动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等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全社会信息化统筹协调,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时空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高速、安全、泛在的网络体系基本建成,高质量完成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全市所有行政村光纤宽带网络通达率从2015年底的24%提高到100%,农村平均带宽97M。全光网城市全面建成,国家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建设被工信部评价为“典型中的典型,全国标杆”。统筹全市5G基站建设,编制印发5G基站站址规划,建成5G基站1489个。按照整合资源、集约建设、统一管理、按需拓展的思路,建成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出口带宽5G、储存空间近1000 TB 的平凉市云计算中心,整合了崆峒区、工业园区及30多个市、县(市、区)单位机房。建成全市综合人口、法人、电子证照、信用信息等多个基础数据库,完成入库人口数据200余万条,法人数据12余万条。

——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在政务办公方面,建成了全市统一的政务网络体系,分批次改造市、县(市、区)党政机关局域网,全市812个单位、1.5万余台终端接入了政务外网;建成统一网络运行管理平台,对全市党政机关网络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统一管理、安全认证、动态监测;建成全市综合办公系统平台,支撑全市1000多个单位,4万多干部开展无纸化、移动化办公。在政务服务方面,全面完成甘肃省政务服务网平凉市、县(市、区)子站改版建设,建成涵盖审批系统、监察系统、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等平凉市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国家、省、市、县政务服务事项名称、编码、依据、类型等基本要素的统一,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依托全市综合受理平台累计办理各类事项100多万件,实现部分政务服务事项“指尖办”。

——智慧城市应用不断深化。搭建了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成平凉中心城区32平方公里三维数字模型、三维地下管网系统、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及“国土一张图”系统,完成中心城区98平方公里地形图,320平方公里影像图及规划成果数据和规划管理数据的整理入库。建成包括协同督办、考核研判、大屏幕智能分析、大数据挖掘等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实现了与省级平台联网,全面提升城市及社会的运行效率,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综合信息管理模式。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建成了包括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平台、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平台、视频图像信息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双网双平台”视频图像信息应用体系,新建、改建视频监控前端7113路,整合接入重点行业、领域视频监控资源6628路,实现了在加强治安防控、优化交通管路、服务城市管理、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全面提升、整体增效的目标。建成建设面积500平方米的集城市运营管理、应急指挥、综合治理为一体的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实现对城市状态的运行监测、分析预警和辅助决策。

——民生及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加强。建成市、县(市、区)、乡、村四级医疗机构互联互通的平凉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了与甘肃省省级平台的对接,已联通全市26家二级及以上医院,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联通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6大类基础业务应用的33个子系统建设以及全民健康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建成中心城区智慧停车场系统,完成城区多个路段停车位的标线施划、车位编号、泊位地磁安装及调试工作,目前已正式运营停车泊位5000多个;全面整合各部门政务服务、社会企业便民服务信息和应用,建成智慧平凉APP,实现应用服务42项;推进集文化旅游数据统计、客源行为分析、客流监测预警、景区视频监控、文化旅游舆情监控等一体的全市文旅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全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数据服务支撑,精确旅游行业市场定位,实现旅游行业精准营销,创新旅游行业需求开发;建设覆盖全市各级各类1801所学校的智慧教育云平台,联通国家、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全市中小学校师生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采取“1个中心学校带2个或3个教学点”的组织形式,通过同步课堂云平台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教育,推动平凉市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数据信息产业稳步推进。落实《平凉市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康凯科技、非寻智造、源梓文科技、腾啸新材料、沃鹰智能等企业入规纳统。指导各通信运营商继续加强大数据中心建设,着力培育云平台、云服务及云终端等云计算产业链,持续推进企业上云,初步形成了数据中心布局合理、数据信息开放共享、数据资源融合应用、数据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组织实施平凉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中小微企业上云行动步伐,积极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扎实推进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和提质升级,不断健全上下游服务链,打造农产品上行助农增收和工业消费品下行帮农减负重要节点。

——产业数字化步伐不断加快。大力推动工业信息化、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快两化融合步伐,甘肃红峰、平凉海螺、崇信电厂等5户企业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加快中小微企业上云行动步伐,累计上云企业900家。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市3户企业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一批绿色工厂,其中平凉海螺水泥、红峰机械成功晋级国家第五批绿色工厂。完成包含肉牛养殖管理、云牛市(手机活牛交易微信小程序)等功能的平凉红牛信息化基础平台搭建,同步在试点牧场安装智能分群系统、牧场环境监测、监控系统一套。

(二)发展形势

1.国内、省内发展形势。信息技术正处于系统创新和智能引领的重大变革期,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集成创新与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不断深化,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经济贡献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化生产、生活和社会公共治理等新需求不断增长。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强化了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定位。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随着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企业对低时延、大带宽、本地计算、安全承载、降本增效等信息基础设施服务需求不断加强。以千兆光网、新型城域网、5G承载网等为代表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以云资源池、边缘云节点、内容分发网络等为代表的应用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高清视频、AR/VR、在线教育、互动直播等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对网络带宽、时延等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推动网络基础设施扩容和应用基础设施向中小城市延伸,为用户就近提供服务,优化各类互联网业务访问性能,提升中小城市用户信息服务体验,进一步释放信息消费潜力,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甘肃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衔接点,是我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格局中的重要陆路枢纽。“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以“新基建”为抓手培育数字技术应用,继续加大“数字丝路”建设力度,推动我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信息基础设施、贸易、金融、产业、科教文卫等各领域全方位合作,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开辟新蓝海。

2.我市发展形势。我市紧跟国家政策与要求步伐,以数字化能力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具备多重叠加的发展机遇,同时面临更高的发展要求。市第五次党代会要求,要推进5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大动脉”;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建设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民生设施,加强数字化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城乡管理、安全生产、生态保护等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积极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我市在信息基础设施布局、融合基础设施升级方面已经开始了探索与实践,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便民服务领域正处于逐步深化应用阶段,当下以“新基建”为抓手着力推动社会经济的数字化进程正当其时,一方面需科学统筹,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另一方面需在领域应用与产业发展层面激发“新基建”的引擎作用,提高各领域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十四五”发展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全要素数字化为主线,紧扣市委“3659”总体发展思路,以奋力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契合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需求的信息化发展框架,加快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系统部署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有效推动网络提速提质,紧紧围绕农业、教育、卫生、矿产、煤炭等行业建设应用需求,补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数字政府三大领域的“数字+”、“智能+”信息化应用成效,全面支撑平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原则

——科学规划,统筹建设。坚持全市“一盘棋”建设,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布局,注重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统筹各部门信息化建设需求,集约建设通用基础设施和平台,促进系统集成、平台共用、数据融合、业务协同。

——安全为先,自主可控。强化存储、网络、数据、应用全链条全领域的过程安全保障,健全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确保政府、企业、个人的数据和信息安全。

——夯实基础,融合应用。把握战略时机,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联动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着力在补齐短板、成网配套上下功夫,通过补缺、延伸、联通等方式,构建牢固、畅通、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支撑各领域信息化应用。

——需求导向,迭代发展。以解决全市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围绕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切实需求,逐步迭代信息化建设内容,避免信息化建设与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相脱节、不配套、不协调等问题,确保全市人民真正共享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千兆光纤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全市各级各部门各行业信息资源汇集整合、互通共享,推进信息化赋能,打造直达民生、惠企、社会治理的平凉城市大脑,以数字化、信息化赋能全行业、全产业链,全面提升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

——产业协同转型步伐不断加速。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实现深度融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政产学研用联动更加紧密。全市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数字化水平显著增强,智慧文旅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应用,围绕数据要素驱动和数字技术发展培育起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产业龙头企业,形成极具活力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

——民生信息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线上线下服务资源结合更为紧密,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优质便捷的社保、就业、医保、社区、医疗、教育、养老及缴费支付服务。加快医疗机构诊疗信息联通步伐,实现医保“一站式”结算,建成覆盖全市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交通管理更加智能,停车管理更加规范,道路拥堵率明显下降。信息化对城市管理、应急指挥、森林水务等业务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突显,形成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新模式。

——政务服务和政府治理能力水平大幅提升。全面实现市级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省政务服务平台深度对接融合应用,政务数据资源聚通用水平显著提升,跨部门数据共享通畅,各领域数据更加完备、鲜活。数字政府建设在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数据驱动的政府决策能力大幅提升。

——信息基础设施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建成全面感知、互联互通的城市通信网络,到2025年,5G基站达到3000座以上,完成全市重点区域、所有乡镇组网建设,覆盖50%以上人口,建成全市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共性服务,城市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赋能重点产业链创新发展。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为抓手,聚焦煤炭分质转化利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中医中药、绿色建材、智能制造、文旅康养、生态环保9条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和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建设,强化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全面加快产业链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产业化、信息化与供给方面的深度融合,持续强化产业链全渠道智能管控和动态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节能减排,实现数字化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助力9大重点产业链提升现代化水平、经济质量效益和行业竞争力。

1.煤炭分质转化利用产业链。全面推进煤电化产业“三化”改造,实施煤炭智能开采,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树立煤电化行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一是加快唐家河500万吨、南川河400万吨等矿井项目建设及新安煤矿、华星煤业公司改扩建项目实施,更新换代实施一批快速掘进设备、综采自动化开采设备、井巷运输自动化设备,围绕生产质检、配料运输、安全管理、运维服务等场景开展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加速场景落地由外围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加快建设企业安全监控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智慧煤矿。二是支持华能平凉发电公司、崇信发电公司、华亭发电公司3户主力发电企业深度集成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构建智能发电运行控制系统,打造智能集控、智能燃控、智能安防、智能热网、智慧档案的智能电厂。三是探索建立产业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重点掌握煤电化企业、技术、工程和效益等基本情况与基础数据,为产业链发展和分阶段重点项目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2.平凉红牛产业链。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产业集群化的目标任务,重点围绕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精细分割、副产品精深加工、冷贮冷链等环节,持续加大动物芯片、标准化产线改造、溯源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力度。一是重点实施平凉红牛育种核心群基础母牛、育种群母牛和存栏百头以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动物芯片应用全覆盖工程,实现养殖规模、养殖区域等信息自动监测汇总,同时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建立养殖资产实时监控、银行在线授信贷款、政府部门动态监管,养殖农户免抵押贷款新模式。二是加快泾川旭康食品有限公司、崇信伊顺祥清真牛业公司屠宰线、低温分割加工车间、配送中心等设施信息化提升改造,实现标准化养殖、精细化加工、智能化运输,进一步提升良种培育水平,提高优质高档牛肉屠宰及精细分割能力。三是按照数据采集自动化、生产管理智能化、监管监测动态化、质量控制可追溯的目标,依托红牛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肉牛养殖场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系统、数字化精准饲喂管理系统、数字化智能繁育管理系统、肉牛健康与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活牛交易”小程序等模块,实现存栏肉牛日常活动量、性能指标监测、疫病防控措施、不同生长周期饲料配方推荐等功能,推动平凉红牛产业链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畜禽养殖数字农业示范样板。

3.静宁苹果产业链。一是按照静宁县创建国家级苹果现代产业园,泾川县、灵台县、庄浪县创建省级苹果现代产业园的目标任务,重点在3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精品示范园创建实施过程中,推广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农业遥感等新技术,建设一批智慧果园示范园,实现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灾害预警等智能化作业,提高果园机械化、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苹果品质和亩产效益。二是加快静宁苹果大数据平台建设,围绕果园管理提质,果品贮藏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冷链物流、果业人才培养、线上线下销售等环节收集数据和提供服务,把智能管理、大数据分析预测运用融入到生产管理、加工物流和销售全过程。三是探索依托各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建设线上区域性果业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劳务托管、机械服务、技术服务、统防统治、农资供应、产品营销等有偿服务线上申请、受理、评价,助力持续擦亮打响“静宁果农”劳务品牌和技术服务品牌。

4.设施蔬菜产业链。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用信息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按照集中建设泾河、汭河流域两大蔬菜产业带和红河、黑河、达溪河、神峪河、水洛河、庄浪河、葫芦河流域七个蔬菜产业片区的思路,在实施崆峒区和崇信县两个省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泾川县省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过程中,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和设施园艺上的集成应用,建设环境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精准种植,推进种植业生产经营智能管理,逐步扩大智能环境监测日光温室建设应用范围。二是探索建立集蔬菜育苗、生产、研发、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的信息化运营管理平台,推动蔬菜产销体系高效联动和蔬菜产业信息化水平实质性提升。主要包含生产管理系统、企业ERP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系统、智能配送系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功能模块。可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种植时间、种植区域等进行智能排产,实现以销定产,以量排产;记录定植档案、投入品使用情况,对蔬菜生长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对农药安全间隔期进行预警,同时可随时扫描二维码查看用药、施肥情况,实现采收环节有效控制和蔬菜质量溯源。

5.中医中药产业链。围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养殖和加工制造循环迭代发展的目标,持续扩大中成药生产规模。一是支持陇药皇甫谧、甘肃国药、平凉永成、华亭新康等中药加工流通企业升级改造现有生产设备,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范围,推进加工工艺创新,重点推广应用低温干燥、节能干燥、无硫处理、气调贮藏等新技术;启动永成、铸康等公司单味中药颗粒生产线项目,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二是与阿里等企业合作,搭建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中药材从种植(养殖)、流通到饮片及中成药加工和使用的全过程追溯系统,实现中药村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全程溯源管理,推动全市中医中药全产业链向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方面发展,不断提高平凉中医中药产业品牌档次和知名度。

6.绿色建材产业链。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依托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培育“专精特新”建材工业小巨人,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一是加快平凉海螺、祁连山水泥公司积极开展生产、节能环保、熟料磨粉智能化改造,推进熟料配方、产品分级分类数字化管理,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和经营模式创新,提升生产效能与经营效益;指导新世纪建材、唐庄石灰等石料、石灰生产加工企业加快加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改造进程,提升施工工艺及节能环保技术水平;引导新世纪建材、兴盛矿业、乾元宏石等企业按照智能化、环保化、规范化、安全标准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矿山开采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二是整合建立全市建筑工地实名制管理、视频监控融合调度业务平台,实现施工现场用工数据、实时视频画面汇集、分析、预警,对翻越防护栏杆,不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不穿防滑鞋等不规范行为进行自动预警提示,有效维护建筑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7.智能制造产业链。聚焦重点产品和关键环节,以建设先进制造基地为目标,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平凉市产业布局结构,壮大本地数据服务产业,形成数据信息开放共享、数据资源融合应用、数据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一是支持红峰机械、虹光电子、丰收机械等企业研发高性能高中低压智能化输配电、节能环保疏水阀和成套矿用机械产品;鼓励引导红峰机械、虹光电子等企业部署应用涵盖从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管控平台,全面提升行业产品质量。二是提升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鼓励支持红峰机械、丰收机械、泓盛达科技等企业研发生产智能化成套产品,增强“平凉制造”数字化竞争力。推进虹光电子、康凯科技、沃鹰光电、源梓文科技、腾啸新材料等企业在SMT贴片、集成电路封装,智能终端PCBA、显示屏模组、摄像头模组等领域电子制造和软件服务方面做大做强,加快华瑞中科、酷一未来、迪讯智能、涛泽科技、诺派新能源等企业规上培育。三是围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六大典型应用,持续优化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功能,实现高水平高效率的轻量化设计、并行设计、敏捷设计、交互设计和基于模型的设计,提升研发质量和效率。鼓励产业园区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打造基于5G的全连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8.文旅康养产业链。充分发挥平凉崆峒山道源文化、武术文化及古城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针灸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优势,加快完善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旅游资讯发布立体化、旅游消费手段电子化、旅游市场营销精准化。一是在文旅、民俗、美食、电商等重点领域与5G、短视频、虚拟现实、在线直播等新技术业态相结合,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平凉传统文化进行记录与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平凉文化在全国范围知名度。二是开展集电子门禁、电子门票、语音导游等于一体的智慧景区建设,提高景区智能化服务水平,增强旅游体验功能。三是加快实施“一部手机”游平凉项目,嵌入景区、文化娱乐、餐饮、住宿单位的网络订票、订餐、预约、特产订购、导游导览等功能,对接公安、交通、通信、酒店等行业数据,完善在线支付体系,全面实现游客出行前通过手机远程查看景点24小时实时直播,到达景区时通过手机扫码购票、刷脸快速入围,游玩时通过智能导游学知识。

9.生态环保产业链。持续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环境管理智能体系。一是采用“云、测、管、治、融”五位一体手段,将企业排污许可、监督性监测、在线监测、达标排放、环境处罚、环境税、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等各类信息,采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关联和大数据综合分析,打造“云网通、数据通、业务通、应用通、服务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二是引导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地下管网漏水检测系统、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智慧管理平台和能源管理中心,开展资源能源和污染物全过程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

(二)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围绕全面构建全域“一张网”、打造全域“一平台”、行业建设“标杆化”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按照市县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和统一规划、集约建设、充分利旧的建设原则,加快基础平台项目和行业应用项目建设,满足平凉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为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贡献“数”“智”力量。

1.构建平凉城市大脑。按照建设1个平台,优化2个应用程序(APP),扩展N个应用场景的思路建设平凉城市大脑,全面覆盖核心应用场景,加强全方位数据融合分析,实现对城市运行的日常全行业管理、全面可视化监测、发展态势预测及应急指挥调度。即:建设平凉市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完善城市信息模型,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汇聚政务、社会、金融等领域基础数据,搭建管网监测、城市管理、交通出行、旅游住宿、生活缴费、教育培训、医疗就诊、理财投资、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等民生服务类业务应用场景,打造互联、开放、赋能的智慧中枢,实现民生类社会服务一个平台一网统管。优化综合办公平台、智慧平凉2个APP,依托综合办公平台整合公文收发、会议管理、邮件收发、文件归档、内部审批、市政管理、教育医疗等政务类管理功能,实现工作人员政务管理统一入口;依托智慧平凉APP,不断整合生活缴费、交通出行、社区管理等功能,实现全市民生服务类应用统一入口,着力以信息技术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探索利用隧道加密、5G切片等先进技术构建安全、稳定、可靠的智慧城市物联感知平台基础传输网络。

2.加快智慧交通建设。以基础设施的信息化融合提升为重要目标,以智能化公交站牌、智能感知桥隧、智慧停车等为重点建设对象,强化智能化公交站牌等融合基础设施信息收集与信息导引作用。搭建全市智能停车管理引导系统,对接各县(市、区)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等所有停车系统,通过对停车场所安装传感器及采集仪,实时采集车辆进出状态信息,更新泊位状态信息,并通过信息显示牌、APP、小程序方式等向驾驶员提供各停车场的空余泊位,引导停车。加紧推进公交移动电子支付业务,挖掘移动互联技术在支付便捷、安全等方面价值,为本地居民提供体系完备的公共出行服务。

3.推进基础民生设施智能化升级。围绕全市水电燃气等日常缴费相关事项,以智能水、电仪表等智慧化终端升级布设为基础,先期选取试点小区作为标杆示范并进一步向全市推广,优化全市生活缴费渠道,打造线上移动端支付为主,线下银行、营业厅办理为辅的便民支付网络,持续优化民众办事体验。广泛汇聚全市生活支付缴费数据,同时深度挖掘水电燃气缴费与全市人口、企业分布关系,进一步优化全市便民服务网点布局。鼓励引导建设智慧物业管理平台,聚焦物业服务、物业管理、生活服务和公共政务等应用功能,实现全市物业数据的集成、物联感知、智能分析、生态共享,以数字化场景应用让物业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数字赋能基层精细化管理。

4.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围绕九大重点产业链,对标国内省内先进水平,多方征集亟需突破解决的短板技术,多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需求侧、供给侧、服务侧协同联动,构建科技资源整合协同、技术供需多层次对接、技术价值多方式评估、技术交易专业化支撑、科技服务多样化供给的全流程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强与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等国内一流平台对接,按需设立平凉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用版块、服务基地,集聚成果、人才、资金、服务、政策等各类创新要素,把平凉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到全国,把全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到平凉,打造助推平凉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5.加快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智慧城管)建设。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对已建设的智慧城管管理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加强对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状况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统筹协调、指挥监督、综合评价和监督考核。强化信息技术在城管执法全过程的应用,基于电子网格等技术推动城管巡查电子化高效执法和场景识别能力,提升城管执法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城市信息模型(CIM)落地,建设城区排水防涝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与住建、气象、水利、消防等部门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健全排水防涝调度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体系,实现雨情分析、预测预警、远程监控、风险评估等综合功能。

6.完善智慧人社服务体系。通过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平台深入应用,在部门用卡、互联网用卡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生活服务、为政府统筹公共服务事项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汇聚各业务线条人社相关数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相关数据深度挖掘,实现“就业-用工”供需双向精准对接。

7.推进数字文化建设。以满足市民精神需求、提升平凉市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结合平凉市当地文化传统与优势,打造全方位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为载体,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市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强化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提高传播能力和水平。搭建地方传统文化项目线上线下推广、展示、销售平台,推动传统文化全面渗透。支持融媒体中心建设,完善载体多样、覆盖广泛的互联网媒体传播体系。提供“互联网+数字文化”服务,打造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网站、手机微网站等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市民需求有效对接,为居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

8.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建成300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全面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基础设施覆盖能力,实施“全光网校园”建设、“千兆光纤进校,百兆光纤进班”工作,全面优化学校网络条件。加快推进数字校园示范校、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区建设,完善平凉教育云服务平台,深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建立市、区、校三级架构、学科内容齐全、标准规范、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布式共享资源库,实现全市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有效促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充分发挥平凉市职业教育相关优势,以VR、AR和可穿戴设备仿真实训基地为落脚点,与智能光电产业园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提升实验实训质量,构建并完善信息化促进产教融合的新机制。

9.推进数字医疗建设。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持续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加快区域人口健康数据库建设以及与养老、社区等业务线条系统对接,激活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在城市智能应用的底层支撑作用。建立群众健康档案,完善电子证照常态化管理模式,以电子病历档案为核心,推进数字医院建设,促进医院系统之间以及与医保系统的互联和信息共享。在实体医院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技术为群众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创新发展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在线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持续提升偏远农村地区远程医疗设施设备普及。提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在疾病预防和诊疗、慢病管理中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10.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向基层延伸,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乡村管理“网格化+信息化”全覆盖,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智能化、协同化、集约化水平。不断加快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有条件的行政村提供千兆光纤接入,切实做好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申报实施工作,加大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力度。加快水利、气象、电力、交通、农业生产和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重点围绕农业数据资源建设、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产品加工智能化、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监测、农产品市场数字化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等内容,探索搭建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发展提供精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支撑。

专栏1  数字服务提升工程

平凉城市大脑建设对全市各项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及分析,基于“城市运行全景图”分析城市运行现状、潜在风险和未来发展趋势,支持城市运行状态监测、事件及物资调度、行政执法、行业监测预警及公共服务等专题应用功能。

全域数字化旅游建设以崆峒山大景区、关山大景区、泾川县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等为重点,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市智慧旅游体验中心平台、县区旅游产业监测中心,实施文化旅游名县(市、区)、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四级联创,加强省级旅游小镇、旅游研学旅行基地、健康养生休闲基地等新兴业态的培育和管理。促进旅游管理智能化,逐步实现行业管理从传统的被动、事后管理向过程、实时管理过渡,为旅游政务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平凉市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广建立区域型互联网医院,完成部分市县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与监管平台的技术对接和行政审批,开展互联网医院诊疗服务,具备部分常见病、慢性病的在线复诊、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功能,在实体医院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技术为群众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

专栏1  数字服务提升工程(续)

城市智慧泊车管理系统建设对泊车、支付结算及前端硬件设备等城市泊车涉及到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提供运营统计、实时监管、人员管理、停车场管理、统计报表等功能,为管理者提供统一、可视化的管理体验,让用户体验到停车无感支付,助力城市交通建设。

文化场馆数字化能力建设建设“平凉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为全市市民群众提供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读好书、赶大集六大功能为核心的全民艺术普及服务体系等业务职能线上服务体系;实现云平台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全面对接,实现资源的共享;资源整合,开展“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线上线下展示相互结合;建设一套具有统一的、智慧的、基于大数据分析支撑的一个互联网+智慧数据平台。

智慧交管平台建设通过完善路面基础设施设备,汇聚交通数据信息,整合智能交通系统,实现运用智能分析技术智能调配交通资源,提供丰富的交通管理手段,满足区域控制、干线绿波控制等应用要求,进一步改善平凉市交通秩序,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及通行能力,增强城市交通安全性。

平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优化提升工程构建市县校三级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在平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数据中台功能,提升数据的交换、共享以及数据服务能力。采购第三方优质资源和应用系统,建设市、县两级智慧教育指挥中心,全面建成符合国家教育信息化2.0“三高两全一大”基本建设要求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中小学数字校园普及项目以平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为中心枢纽,按照“先城镇、后农村”的思路,全面推动中小学建设数字校园,充分整合利用学校现有信息化设施设备,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应用技术,建成融合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生活服务全面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校园系统。

城乡学校1+N远程支教项目大力推进农村网络教育,建立完善相应的服务支撑体系,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帮扶引领作用,通过“直播式、录播式、植入式”等模式,实现城乡学校“同上一堂课”,将优质资源推送到偏远学校,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课程开不齐开不好的问题。

(三)赋能数字政府协同体系构建

1.统筹建设云网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全市电子政务外网承载能力,按照等级保护三级标准加强安全防护,不断延伸覆盖范围,满足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规范,为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网络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协同提供支撑;建成全市统一政务云管平台,联通省级云管平台,实现云资源集中调度和综合服务;汇集全市政务和社会信息资源,依托市雪亮工程综治分平台指挥中心建设市数字政府运营指挥中心,实现“一屏知全市、一键政务通”。

2.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全面加快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进程,建立健全“好差评”体系,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统一线上入口服务,扩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范围,基于智慧政务服务大厅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重点领域积极探索窗口布局,形成快速受理、集成服务的局部微循环,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加强对政务服务数据和服务对象数据的挖掘分析,推动政务服务供给精准化、个性化、便捷化。完善效能监督系统指标要素建设,将行政权力运行、政务咨询投诉、公共资源交易等运行情况全面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形成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监督留痕、责任可究的完整信息链条。加快全市政务热线资源整合,推进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一号响应”;深化“甘快办”应用、拓展延伸“不来即享”利企平台,不断拓展政务应用。

3.构建政务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全面整合集成各部门业务办公系统和业务应用,并实行统一系统认证授权,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办公,全面支持公文处理、即时通讯、考勤签到、通知管理、电子邮箱、扫码出入等日常办公应用和业务办理、业务查询、业务分析等高效办事应用,继续推行办公无纸化。打造智能无纸化会议系统,拓宽网络办公系统应用范围,将传统会议场景虚拟化、智能化,实现考勤管理、文件分发、同步演示、内容存档、投票表决等功能,有效提升政府部门会议效率。

专栏2  政府效能提升工程

平凉市区政务服务中心智慧化大厅建设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智能政务和创新服务,通过智能科技产品与智能控制系统赋能各项政务服务,推动实现政府部门整体联动、协动一体和数据互通。

平凉机关事务智慧管理平台建设着力探索互联网与机关事务工作深入融合,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国有资产等事项管理、统计、审批等全流程监督,实现机关事务管理精细化、人性化、智能化。

平凉市数字政府建设完成主题专题库、政务云、大数据基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大数据安全治理平台、政务服务能力平台、政务服务大厅行政审批系统、政务服务网门户网站、“甘快办”政务服务移动端应用、数字政府运营指挥中心、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12345”热线平台等12个市级自建平台建设任务。

4.加强信息数据汇聚管理。健全与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更新维护、共享交换、审核发布相关的各项制度和标准,明确各部门政务数据采集更新职责,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设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宏观经济、信用信息六大基础数据库,面向全市民生服务、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需求,构建完成跨域融通的专题数据库和部门数据库。

5.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和平凉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集目录管理、数据管理、数据开放为一体的全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实现全市公共数据资源以机器可读方式向社会统一集中开放,加强与甘肃省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对接。制定公共数据开放计划,扩大数据开放范围,丰富数据服务形式,强化数据开放安全保障。鼓励社会数据资源通过市级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对外开放,形成政府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资源双向流动的机制。

6.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打造一体化智慧化公共安全体系,探索建设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建设联网,加快图像识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等治安防控领域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持续提升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以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全面提升多部门协同的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加快建设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矿山安全管理等领域应急管理信息平台,推进信息监测、安全检查、行政执法、事故查处、投诉举报、安全监管等核心业务数据整合与共享。打造智能应急指挥系统,加强重大救援应急演练,打通应急救援信息通道,支持市区县协同联动,提高政府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专栏3  政府治理精准化工程

智能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立安全量化指标体系、诊断模型及知识库,强化风险早期识别能力,实现数据的实时回传、智能分析、趋势评估等,具备日常监管显示、战时应急显示、应急值守、信息接报、信息处理、突发事件检测、智慧调度等应用。

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各级档案馆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安全可靠的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加速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加快档案资源数字转型。

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全市智慧安防小区综合管理平台,包含智慧安防小区视频综合应用平台、视图库、多引擎解析系统、社会面视频监控资源平台等子系统,实现小区人、车、房智能化管理。新建改造智慧小区500个以上。

(四)强化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支撑

1.构建泛在智能的网络基础设施。围绕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需求,共建共享加快5G独立组网规模化部署,到2025年,5G基站达到3000座以上,5G网络人口覆盖率达50%以上,实现城市和乡镇全面覆盖、行政村基本覆盖、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千兆光纤网络实现城乡基本覆盖。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完善关于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政策文件,促进各类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单位无偿开放5G站址,加快推动全市5G网络建设。加快推进IPv6部署,鼓励基础电信企业进行IPv6改造升级,支持IPv6与5G、工业互联网等融合创新发展。加快实现重点区域网络覆盖和“双千兆”网络建设步伐,持续优化云网布局和网络架构,增加城域网出口能力,满足企业、家庭宽带提速需求。重点实施基础通信运营商5G核心网、基站、室内分布、市内干线、城域网等项目建设,着力推动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项目以及依托5G开展的行业应用项目,加快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2.构建高效协同的融合基础设施。重点聚焦政务服务、社会管理、工业制造、交通、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千兆虚拟专网建设试点,协同部署5G基站、边缘计算、行业终端等设施,推广应用网络切片、AI、物联网等新技术,建设适应数字化发展的融合基础设施体系。加速新型数字化市政设施建设,结合5G、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技术,新建高速公路服务区、普通国道服务区充电桩,并对现有的城区充电桩体系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丰富充电桩的高精度监控电流、电压、功率配电设备、温度、火灾自动报警、设备异常等功能,打造智能化充电桩网络。推进传统市政设施数字化改造,对多功能融合的智慧路灯进行推广,建成集5G信号覆盖、视频监控、应急求助、公共信息播报、精细化照明控制、环境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智能杆柱,建设智慧路灯管理系统,实现智慧路灯的遥控、遥测、遥信。

3.构建物联数通的新型感知基础设施。加快公共安全、交通、城管、民生、生态环保、农业、水利、能源等领域公共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将行业物联网纳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建设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消息分发和协同处理系统一体化建设,在远程抄表、对讲、智慧用电、智慧停车等方面小范围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全市道路设施、水电气设施、地下管廊、垃圾收集点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协同化和智能化监测。建设全市统一的物联网管理平台,统一接入标准,纳入各部门和运营商的前端物联网感知设备,并借助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一张图”实现所有前端物联网设备点位和运行信息的可视化呈现,为城市运行整体情况分析和风险预警提供信息支撑。

4.构建纵深立体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化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的安全理念,压实网络安全责任,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建设,形成多方共建的网络安全防线。强化网络安全保障设施建设,引入区块链等技术在电子证照、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安全审计等方面的应用。建立网络安全评估体系,加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管理及对重大项目的风险论证,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安全防护、等级测评和风险评估机制。积极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相应等级的安全审查和风险评估管理,做好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整改和监督检查,加强党政机关网站移动应用安全管理。

专栏4  基础设施夯实工程

5G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实施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全市5G规模组网范围,逐步实现5G网络连片覆盖。建成5G基站3000个以上。加快5G网络商用测试进程,支持基础通信运营商开展5G服务开发、商用试验和市场推广活动,并在工业、农业、医疗、旅游等领域落实应用。

信息服务支撑能力升级实现以县为核心区域到各个乡镇的传输通畅。对中级光缆、配套电源、管道等实施扩容改造。加快建设平凉市、县、区光纤宽带网络,城区、行政村以上区域千兆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满足云边互联、公众宽带、政企专线等业务承载需要。

有序推进IPv6规模部署开展基础电信网络、内容分发网络、数据中心IPv6改造,支持IPv6在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政务应用等领域融合创新发展,有序提高IPv6服务覆盖能力和移动网络流量。

智慧路灯建设选择平凉市重点路段推进智能灯杆建设试点。加快路灯智能化改造,将智慧照明、通信基站、监控摄像设备、LED显示屏、一键报警、充电桩、窨井水位报警等各类传感器等多种设施整合在一个杆体上,实现智能照明、绿色能源、智能安防、无线城市、互联互通、智能感知、智能交通、智慧市政等多项功能。

充电桩建设在G22青兰高速泾川服务区、平凉服务区、静宁服务区,G8513平凉至绵阳高速平凉(华亭)至天水段安口服务区、韩店服务区、万泉服务区,G85银川—昆明国家高速彭阳至大桥村段崆峒服务区、S28 灵台至梁原服务区,G312上海一霍尔果斯公路泾川服务区建设充电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平凉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平凉市信息化及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负责研究、决策和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信息化主管部门,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信息化重大项目牵头协调、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建立平凉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平凉市的各项规划、项目建设、政策制定等进行论证,提出决策参考。建立信息化建设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主要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二)健全制度规范。对接国家和甘肃省相关要求,加快建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的数据标准和统计标准体系,推进数据采集、政府数据开放、指标口径、分类目录、交换接口、访问接口、数据质量、数据交易、技术产品、安全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统一全市数据采集、存储、交换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明确各部门权责、数据共享、数据开放的范围和流程等。加强网络与共享平台接入、目录编制、数据对接、信息安全等工作的技术支撑保障力度,加强相关技术、标准培训工作。加强对项目进度、质量、实效的跟踪,确保项目审批的科学严谨。建立重大项目百姓听证、问责、监察审计等制度,确保项目审批的科学严谨。

(三)加大资金支持。持续加大平凉市信息化建设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应用和数字产业发展建设。积极申请国家、省直单位各类专项经费,争取国家及各部委新型基础设施、新型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医疗等各类专项扶持政策、税费政策支持,丰富政府资金来源。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智慧城市多元化建设运营模式,鼓励可以通过运营实现增值收益的城市信息化项目由社会企业建设,增强信息化建设可持续性。

(四)加强人才支撑。引进和培育相关高端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力度,将信息化建设人才引进与培育纳入平凉人才政策统筹考虑,开通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出台平凉信息化建设人才发展计划,明确住房补助、奖励津贴等人才激励保障措施,通过任务外包、产业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增强外地人才的支撑作用。依托平凉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将信息化列入党政干部培训的核心内容,统筹安排以信息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轮训,提高政府部门领导的信息化素养。通过举办研修班、考察等活动,深化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对城市信息化的理解和认知。鼓励党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联合社会办学力量建立信息化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引导推进各行业协会、联盟和企业建立信息化领域人才分级分类认证。

(五)强化宣传推广。通过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渠道开辟专栏、专版、专题,播放城市信息化建设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城市重点项目和示范应用的宣传报道力度,提升公众对城市信息化工作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结合科技周、电信日、网络安全周等活动,展出更多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吸引市民更多地关注、更好地参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增强现实获得感。

附:平凉市“十四五”信息化(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pdf

相关链接:《平凉市“十四五”信息化(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十四五”信息化(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2-06-08 09:09

平政办发〔2022〕7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中、省驻平有关单位:

《平凉市“十四五”信息化(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1日

(此件部分内容有删减) 


平凉市“十四五”信息化(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


目  录



前言………………………………………………………………(4)

一、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4)

(一)现状基础……………………………………………(4)

(二)发展形势……………………………………………(8)

二、“十四五”发展思路目标…………………………………(11)

(一)总体思路……………………………………………(11)

(二)发展原则……………………………………………(11)

(三)发展目标……………………………………………(12)

三、重点任务……………………………………………………(13)

(一)赋能重点产业链创新发展…………………………(13)

(二)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21)

(三)赋能数字政府协同体系构建………………………(27)

(四)强化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支撑………………………(31)

四、保障措施……………………………………………………(34)

(一)加强组织保障………………………………………(34)

(二)健全制度规范………………………………………(34)

(三)加大资金支持………………………………………(34)

(四)加强人才支撑………………………………………(35)

(五)强化宣传推广………………………………………(35)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任务,有序推动我市“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及信息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融合创新、引领带动作用,紧密结合国家关于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技术提升西部地区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总体部署,充分吸收《甘肃省数据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甘肃省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甘肃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规划》《甘肃省“十四五”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支持陇东地区加快发展形成全省重要增长极三年行动方案》及《甘肃省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相关政策内容,结合平凉市工作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

(一)现状基础。“十三五”以来,平凉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数字政府建设力度、推动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等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全社会信息化统筹协调,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时空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高速、安全、泛在的网络体系基本建成,高质量完成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全市所有行政村光纤宽带网络通达率从2015年底的24%提高到100%,农村平均带宽97M。全光网城市全面建成,国家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建设被工信部评价为“典型中的典型,全国标杆”。统筹全市5G基站建设,编制印发5G基站站址规划,建成5G基站1489个。按照整合资源、集约建设、统一管理、按需拓展的思路,建成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出口带宽5G、储存空间近1000 TB 的平凉市云计算中心,整合了崆峒区、工业园区及30多个市、县(市、区)单位机房。建成全市综合人口、法人、电子证照、信用信息等多个基础数据库,完成入库人口数据200余万条,法人数据12余万条。

——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在政务办公方面,建成了全市统一的政务网络体系,分批次改造市、县(市、区)党政机关局域网,全市812个单位、1.5万余台终端接入了政务外网;建成统一网络运行管理平台,对全市党政机关网络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统一管理、安全认证、动态监测;建成全市综合办公系统平台,支撑全市1000多个单位,4万多干部开展无纸化、移动化办公。在政务服务方面,全面完成甘肃省政务服务网平凉市、县(市、区)子站改版建设,建成涵盖审批系统、监察系统、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等平凉市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国家、省、市、县政务服务事项名称、编码、依据、类型等基本要素的统一,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依托全市综合受理平台累计办理各类事项100多万件,实现部分政务服务事项“指尖办”。

——智慧城市应用不断深化。搭建了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成平凉中心城区32平方公里三维数字模型、三维地下管网系统、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及“国土一张图”系统,完成中心城区98平方公里地形图,320平方公里影像图及规划成果数据和规划管理数据的整理入库。建成包括协同督办、考核研判、大屏幕智能分析、大数据挖掘等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实现了与省级平台联网,全面提升城市及社会的运行效率,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综合信息管理模式。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建成了包括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平台、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平台、视频图像信息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双网双平台”视频图像信息应用体系,新建、改建视频监控前端7113路,整合接入重点行业、领域视频监控资源6628路,实现了在加强治安防控、优化交通管路、服务城市管理、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全面提升、整体增效的目标。建成建设面积500平方米的集城市运营管理、应急指挥、综合治理为一体的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实现对城市状态的运行监测、分析预警和辅助决策。

——民生及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加强。建成市、县(市、区)、乡、村四级医疗机构互联互通的平凉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了与甘肃省省级平台的对接,已联通全市26家二级及以上医院,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联通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6大类基础业务应用的33个子系统建设以及全民健康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建成中心城区智慧停车场系统,完成城区多个路段停车位的标线施划、车位编号、泊位地磁安装及调试工作,目前已正式运营停车泊位5000多个;全面整合各部门政务服务、社会企业便民服务信息和应用,建成智慧平凉APP,实现应用服务42项;推进集文化旅游数据统计、客源行为分析、客流监测预警、景区视频监控、文化旅游舆情监控等一体的全市文旅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全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数据服务支撑,精确旅游行业市场定位,实现旅游行业精准营销,创新旅游行业需求开发;建设覆盖全市各级各类1801所学校的智慧教育云平台,联通国家、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全市中小学校师生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采取“1个中心学校带2个或3个教学点”的组织形式,通过同步课堂云平台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教育,推动平凉市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数据信息产业稳步推进。落实《平凉市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康凯科技、非寻智造、源梓文科技、腾啸新材料、沃鹰智能等企业入规纳统。指导各通信运营商继续加强大数据中心建设,着力培育云平台、云服务及云终端等云计算产业链,持续推进企业上云,初步形成了数据中心布局合理、数据信息开放共享、数据资源融合应用、数据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组织实施平凉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中小微企业上云行动步伐,积极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扎实推进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和提质升级,不断健全上下游服务链,打造农产品上行助农增收和工业消费品下行帮农减负重要节点。

——产业数字化步伐不断加快。大力推动工业信息化、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快两化融合步伐,甘肃红峰、平凉海螺、崇信电厂等5户企业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加快中小微企业上云行动步伐,累计上云企业900家。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市3户企业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一批绿色工厂,其中平凉海螺水泥、红峰机械成功晋级国家第五批绿色工厂。完成包含肉牛养殖管理、云牛市(手机活牛交易微信小程序)等功能的平凉红牛信息化基础平台搭建,同步在试点牧场安装智能分群系统、牧场环境监测、监控系统一套。

(二)发展形势

1.国内、省内发展形势。信息技术正处于系统创新和智能引领的重大变革期,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集成创新与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不断深化,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经济贡献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化生产、生活和社会公共治理等新需求不断增长。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强化了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定位。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随着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企业对低时延、大带宽、本地计算、安全承载、降本增效等信息基础设施服务需求不断加强。以千兆光网、新型城域网、5G承载网等为代表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以云资源池、边缘云节点、内容分发网络等为代表的应用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高清视频、AR/VR、在线教育、互动直播等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对网络带宽、时延等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推动网络基础设施扩容和应用基础设施向中小城市延伸,为用户就近提供服务,优化各类互联网业务访问性能,提升中小城市用户信息服务体验,进一步释放信息消费潜力,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甘肃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衔接点,是我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格局中的重要陆路枢纽。“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以“新基建”为抓手培育数字技术应用,继续加大“数字丝路”建设力度,推动我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信息基础设施、贸易、金融、产业、科教文卫等各领域全方位合作,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开辟新蓝海。

2.我市发展形势。我市紧跟国家政策与要求步伐,以数字化能力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具备多重叠加的发展机遇,同时面临更高的发展要求。市第五次党代会要求,要推进5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大动脉”;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建设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民生设施,加强数字化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城乡管理、安全生产、生态保护等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积极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我市在信息基础设施布局、融合基础设施升级方面已经开始了探索与实践,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便民服务领域正处于逐步深化应用阶段,当下以“新基建”为抓手着力推动社会经济的数字化进程正当其时,一方面需科学统筹,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另一方面需在领域应用与产业发展层面激发“新基建”的引擎作用,提高各领域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十四五”发展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全要素数字化为主线,紧扣市委“3659”总体发展思路,以奋力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契合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需求的信息化发展框架,加快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系统部署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有效推动网络提速提质,紧紧围绕农业、教育、卫生、矿产、煤炭等行业建设应用需求,补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数字政府三大领域的“数字+”、“智能+”信息化应用成效,全面支撑平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原则

——科学规划,统筹建设。坚持全市“一盘棋”建设,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布局,注重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统筹各部门信息化建设需求,集约建设通用基础设施和平台,促进系统集成、平台共用、数据融合、业务协同。

——安全为先,自主可控。强化存储、网络、数据、应用全链条全领域的过程安全保障,健全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确保政府、企业、个人的数据和信息安全。

——夯实基础,融合应用。把握战略时机,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联动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着力在补齐短板、成网配套上下功夫,通过补缺、延伸、联通等方式,构建牢固、畅通、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支撑各领域信息化应用。

——需求导向,迭代发展。以解决全市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围绕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切实需求,逐步迭代信息化建设内容,避免信息化建设与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相脱节、不配套、不协调等问题,确保全市人民真正共享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千兆光纤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全市各级各部门各行业信息资源汇集整合、互通共享,推进信息化赋能,打造直达民生、惠企、社会治理的平凉城市大脑,以数字化、信息化赋能全行业、全产业链,全面提升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

——产业协同转型步伐不断加速。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实现深度融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政产学研用联动更加紧密。全市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数字化水平显著增强,智慧文旅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应用,围绕数据要素驱动和数字技术发展培育起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产业龙头企业,形成极具活力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

——民生信息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线上线下服务资源结合更为紧密,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优质便捷的社保、就业、医保、社区、医疗、教育、养老及缴费支付服务。加快医疗机构诊疗信息联通步伐,实现医保“一站式”结算,建成覆盖全市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交通管理更加智能,停车管理更加规范,道路拥堵率明显下降。信息化对城市管理、应急指挥、森林水务等业务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突显,形成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新模式。

——政务服务和政府治理能力水平大幅提升。全面实现市级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省政务服务平台深度对接融合应用,政务数据资源聚通用水平显著提升,跨部门数据共享通畅,各领域数据更加完备、鲜活。数字政府建设在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数据驱动的政府决策能力大幅提升。

——信息基础设施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建成全面感知、互联互通的城市通信网络,到2025年,5G基站达到3000座以上,完成全市重点区域、所有乡镇组网建设,覆盖50%以上人口,建成全市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共性服务,城市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赋能重点产业链创新发展。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为抓手,聚焦煤炭分质转化利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中医中药、绿色建材、智能制造、文旅康养、生态环保9条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和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建设,强化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全面加快产业链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产业化、信息化与供给方面的深度融合,持续强化产业链全渠道智能管控和动态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节能减排,实现数字化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助力9大重点产业链提升现代化水平、经济质量效益和行业竞争力。

1.煤炭分质转化利用产业链。全面推进煤电化产业“三化”改造,实施煤炭智能开采,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树立煤电化行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一是加快唐家河500万吨、南川河400万吨等矿井项目建设及新安煤矿、华星煤业公司改扩建项目实施,更新换代实施一批快速掘进设备、综采自动化开采设备、井巷运输自动化设备,围绕生产质检、配料运输、安全管理、运维服务等场景开展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加速场景落地由外围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加快建设企业安全监控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智慧煤矿。二是支持华能平凉发电公司、崇信发电公司、华亭发电公司3户主力发电企业深度集成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构建智能发电运行控制系统,打造智能集控、智能燃控、智能安防、智能热网、智慧档案的智能电厂。三是探索建立产业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重点掌握煤电化企业、技术、工程和效益等基本情况与基础数据,为产业链发展和分阶段重点项目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2.平凉红牛产业链。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产业集群化的目标任务,重点围绕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精细分割、副产品精深加工、冷贮冷链等环节,持续加大动物芯片、标准化产线改造、溯源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力度。一是重点实施平凉红牛育种核心群基础母牛、育种群母牛和存栏百头以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动物芯片应用全覆盖工程,实现养殖规模、养殖区域等信息自动监测汇总,同时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建立养殖资产实时监控、银行在线授信贷款、政府部门动态监管,养殖农户免抵押贷款新模式。二是加快泾川旭康食品有限公司、崇信伊顺祥清真牛业公司屠宰线、低温分割加工车间、配送中心等设施信息化提升改造,实现标准化养殖、精细化加工、智能化运输,进一步提升良种培育水平,提高优质高档牛肉屠宰及精细分割能力。三是按照数据采集自动化、生产管理智能化、监管监测动态化、质量控制可追溯的目标,依托红牛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肉牛养殖场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系统、数字化精准饲喂管理系统、数字化智能繁育管理系统、肉牛健康与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活牛交易”小程序等模块,实现存栏肉牛日常活动量、性能指标监测、疫病防控措施、不同生长周期饲料配方推荐等功能,推动平凉红牛产业链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畜禽养殖数字农业示范样板。

3.静宁苹果产业链。一是按照静宁县创建国家级苹果现代产业园,泾川县、灵台县、庄浪县创建省级苹果现代产业园的目标任务,重点在3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精品示范园创建实施过程中,推广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农业遥感等新技术,建设一批智慧果园示范园,实现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灾害预警等智能化作业,提高果园机械化、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苹果品质和亩产效益。二是加快静宁苹果大数据平台建设,围绕果园管理提质,果品贮藏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冷链物流、果业人才培养、线上线下销售等环节收集数据和提供服务,把智能管理、大数据分析预测运用融入到生产管理、加工物流和销售全过程。三是探索依托各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建设线上区域性果业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劳务托管、机械服务、技术服务、统防统治、农资供应、产品营销等有偿服务线上申请、受理、评价,助力持续擦亮打响“静宁果农”劳务品牌和技术服务品牌。

4.设施蔬菜产业链。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用信息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按照集中建设泾河、汭河流域两大蔬菜产业带和红河、黑河、达溪河、神峪河、水洛河、庄浪河、葫芦河流域七个蔬菜产业片区的思路,在实施崆峒区和崇信县两个省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泾川县省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过程中,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和设施园艺上的集成应用,建设环境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精准种植,推进种植业生产经营智能管理,逐步扩大智能环境监测日光温室建设应用范围。二是探索建立集蔬菜育苗、生产、研发、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的信息化运营管理平台,推动蔬菜产销体系高效联动和蔬菜产业信息化水平实质性提升。主要包含生产管理系统、企业ERP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系统、智能配送系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功能模块。可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种植时间、种植区域等进行智能排产,实现以销定产,以量排产;记录定植档案、投入品使用情况,对蔬菜生长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对农药安全间隔期进行预警,同时可随时扫描二维码查看用药、施肥情况,实现采收环节有效控制和蔬菜质量溯源。

5.中医中药产业链。围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养殖和加工制造循环迭代发展的目标,持续扩大中成药生产规模。一是支持陇药皇甫谧、甘肃国药、平凉永成、华亭新康等中药加工流通企业升级改造现有生产设备,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范围,推进加工工艺创新,重点推广应用低温干燥、节能干燥、无硫处理、气调贮藏等新技术;启动永成、铸康等公司单味中药颗粒生产线项目,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二是与阿里等企业合作,搭建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中药材从种植(养殖)、流通到饮片及中成药加工和使用的全过程追溯系统,实现中药村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全程溯源管理,推动全市中医中药全产业链向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方面发展,不断提高平凉中医中药产业品牌档次和知名度。

6.绿色建材产业链。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依托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培育“专精特新”建材工业小巨人,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一是加快平凉海螺、祁连山水泥公司积极开展生产、节能环保、熟料磨粉智能化改造,推进熟料配方、产品分级分类数字化管理,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和经营模式创新,提升生产效能与经营效益;指导新世纪建材、唐庄石灰等石料、石灰生产加工企业加快加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改造进程,提升施工工艺及节能环保技术水平;引导新世纪建材、兴盛矿业、乾元宏石等企业按照智能化、环保化、规范化、安全标准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矿山开采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二是整合建立全市建筑工地实名制管理、视频监控融合调度业务平台,实现施工现场用工数据、实时视频画面汇集、分析、预警,对翻越防护栏杆,不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不穿防滑鞋等不规范行为进行自动预警提示,有效维护建筑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7.智能制造产业链。聚焦重点产品和关键环节,以建设先进制造基地为目标,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平凉市产业布局结构,壮大本地数据服务产业,形成数据信息开放共享、数据资源融合应用、数据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一是支持红峰机械、虹光电子、丰收机械等企业研发高性能高中低压智能化输配电、节能环保疏水阀和成套矿用机械产品;鼓励引导红峰机械、虹光电子等企业部署应用涵盖从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管控平台,全面提升行业产品质量。二是提升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鼓励支持红峰机械、丰收机械、泓盛达科技等企业研发生产智能化成套产品,增强“平凉制造”数字化竞争力。推进虹光电子、康凯科技、沃鹰光电、源梓文科技、腾啸新材料等企业在SMT贴片、集成电路封装,智能终端PCBA、显示屏模组、摄像头模组等领域电子制造和软件服务方面做大做强,加快华瑞中科、酷一未来、迪讯智能、涛泽科技、诺派新能源等企业规上培育。三是围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六大典型应用,持续优化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功能,实现高水平高效率的轻量化设计、并行设计、敏捷设计、交互设计和基于模型的设计,提升研发质量和效率。鼓励产业园区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打造基于5G的全连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8.文旅康养产业链。充分发挥平凉崆峒山道源文化、武术文化及古城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针灸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优势,加快完善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旅游资讯发布立体化、旅游消费手段电子化、旅游市场营销精准化。一是在文旅、民俗、美食、电商等重点领域与5G、短视频、虚拟现实、在线直播等新技术业态相结合,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平凉传统文化进行记录与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平凉文化在全国范围知名度。二是开展集电子门禁、电子门票、语音导游等于一体的智慧景区建设,提高景区智能化服务水平,增强旅游体验功能。三是加快实施“一部手机”游平凉项目,嵌入景区、文化娱乐、餐饮、住宿单位的网络订票、订餐、预约、特产订购、导游导览等功能,对接公安、交通、通信、酒店等行业数据,完善在线支付体系,全面实现游客出行前通过手机远程查看景点24小时实时直播,到达景区时通过手机扫码购票、刷脸快速入围,游玩时通过智能导游学知识。

9.生态环保产业链。持续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环境管理智能体系。一是采用“云、测、管、治、融”五位一体手段,将企业排污许可、监督性监测、在线监测、达标排放、环境处罚、环境税、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等各类信息,采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关联和大数据综合分析,打造“云网通、数据通、业务通、应用通、服务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二是引导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地下管网漏水检测系统、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智慧管理平台和能源管理中心,开展资源能源和污染物全过程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

(二)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围绕全面构建全域“一张网”、打造全域“一平台”、行业建设“标杆化”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按照市县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和统一规划、集约建设、充分利旧的建设原则,加快基础平台项目和行业应用项目建设,满足平凉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为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贡献“数”“智”力量。

1.构建平凉城市大脑。按照建设1个平台,优化2个应用程序(APP),扩展N个应用场景的思路建设平凉城市大脑,全面覆盖核心应用场景,加强全方位数据融合分析,实现对城市运行的日常全行业管理、全面可视化监测、发展态势预测及应急指挥调度。即:建设平凉市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完善城市信息模型,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汇聚政务、社会、金融等领域基础数据,搭建管网监测、城市管理、交通出行、旅游住宿、生活缴费、教育培训、医疗就诊、理财投资、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等民生服务类业务应用场景,打造互联、开放、赋能的智慧中枢,实现民生类社会服务一个平台一网统管。优化综合办公平台、智慧平凉2个APP,依托综合办公平台整合公文收发、会议管理、邮件收发、文件归档、内部审批、市政管理、教育医疗等政务类管理功能,实现工作人员政务管理统一入口;依托智慧平凉APP,不断整合生活缴费、交通出行、社区管理等功能,实现全市民生服务类应用统一入口,着力以信息技术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探索利用隧道加密、5G切片等先进技术构建安全、稳定、可靠的智慧城市物联感知平台基础传输网络。

2.加快智慧交通建设。以基础设施的信息化融合提升为重要目标,以智能化公交站牌、智能感知桥隧、智慧停车等为重点建设对象,强化智能化公交站牌等融合基础设施信息收集与信息导引作用。搭建全市智能停车管理引导系统,对接各县(市、区)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等所有停车系统,通过对停车场所安装传感器及采集仪,实时采集车辆进出状态信息,更新泊位状态信息,并通过信息显示牌、APP、小程序方式等向驾驶员提供各停车场的空余泊位,引导停车。加紧推进公交移动电子支付业务,挖掘移动互联技术在支付便捷、安全等方面价值,为本地居民提供体系完备的公共出行服务。

3.推进基础民生设施智能化升级。围绕全市水电燃气等日常缴费相关事项,以智能水、电仪表等智慧化终端升级布设为基础,先期选取试点小区作为标杆示范并进一步向全市推广,优化全市生活缴费渠道,打造线上移动端支付为主,线下银行、营业厅办理为辅的便民支付网络,持续优化民众办事体验。广泛汇聚全市生活支付缴费数据,同时深度挖掘水电燃气缴费与全市人口、企业分布关系,进一步优化全市便民服务网点布局。鼓励引导建设智慧物业管理平台,聚焦物业服务、物业管理、生活服务和公共政务等应用功能,实现全市物业数据的集成、物联感知、智能分析、生态共享,以数字化场景应用让物业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数字赋能基层精细化管理。

4.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围绕九大重点产业链,对标国内省内先进水平,多方征集亟需突破解决的短板技术,多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需求侧、供给侧、服务侧协同联动,构建科技资源整合协同、技术供需多层次对接、技术价值多方式评估、技术交易专业化支撑、科技服务多样化供给的全流程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强与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等国内一流平台对接,按需设立平凉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用版块、服务基地,集聚成果、人才、资金、服务、政策等各类创新要素,把平凉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到全国,把全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到平凉,打造助推平凉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5.加快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智慧城管)建设。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对已建设的智慧城管管理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加强对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状况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统筹协调、指挥监督、综合评价和监督考核。强化信息技术在城管执法全过程的应用,基于电子网格等技术推动城管巡查电子化高效执法和场景识别能力,提升城管执法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城市信息模型(CIM)落地,建设城区排水防涝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与住建、气象、水利、消防等部门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健全排水防涝调度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体系,实现雨情分析、预测预警、远程监控、风险评估等综合功能。

6.完善智慧人社服务体系。通过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平台深入应用,在部门用卡、互联网用卡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生活服务、为政府统筹公共服务事项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汇聚各业务线条人社相关数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相关数据深度挖掘,实现“就业-用工”供需双向精准对接。

7.推进数字文化建设。以满足市民精神需求、提升平凉市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结合平凉市当地文化传统与优势,打造全方位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为载体,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市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强化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提高传播能力和水平。搭建地方传统文化项目线上线下推广、展示、销售平台,推动传统文化全面渗透。支持融媒体中心建设,完善载体多样、覆盖广泛的互联网媒体传播体系。提供“互联网+数字文化”服务,打造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网站、手机微网站等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市民需求有效对接,为居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

8.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建成300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全面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基础设施覆盖能力,实施“全光网校园”建设、“千兆光纤进校,百兆光纤进班”工作,全面优化学校网络条件。加快推进数字校园示范校、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区建设,完善平凉教育云服务平台,深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建立市、区、校三级架构、学科内容齐全、标准规范、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布式共享资源库,实现全市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有效促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充分发挥平凉市职业教育相关优势,以VR、AR和可穿戴设备仿真实训基地为落脚点,与智能光电产业园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提升实验实训质量,构建并完善信息化促进产教融合的新机制。

9.推进数字医疗建设。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持续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加快区域人口健康数据库建设以及与养老、社区等业务线条系统对接,激活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在城市智能应用的底层支撑作用。建立群众健康档案,完善电子证照常态化管理模式,以电子病历档案为核心,推进数字医院建设,促进医院系统之间以及与医保系统的互联和信息共享。在实体医院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技术为群众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创新发展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在线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持续提升偏远农村地区远程医疗设施设备普及。提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在疾病预防和诊疗、慢病管理中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10.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向基层延伸,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乡村管理“网格化+信息化”全覆盖,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智能化、协同化、集约化水平。不断加快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有条件的行政村提供千兆光纤接入,切实做好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申报实施工作,加大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力度。加快水利、气象、电力、交通、农业生产和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重点围绕农业数据资源建设、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产品加工智能化、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监测、农产品市场数字化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等内容,探索搭建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发展提供精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支撑。

专栏1  数字服务提升工程

平凉城市大脑建设对全市各项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及分析,基于“城市运行全景图”分析城市运行现状、潜在风险和未来发展趋势,支持城市运行状态监测、事件及物资调度、行政执法、行业监测预警及公共服务等专题应用功能。

全域数字化旅游建设以崆峒山大景区、关山大景区、泾川县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等为重点,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市智慧旅游体验中心平台、县区旅游产业监测中心,实施文化旅游名县(市、区)、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四级联创,加强省级旅游小镇、旅游研学旅行基地、健康养生休闲基地等新兴业态的培育和管理。促进旅游管理智能化,逐步实现行业管理从传统的被动、事后管理向过程、实时管理过渡,为旅游政务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平凉市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广建立区域型互联网医院,完成部分市县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与监管平台的技术对接和行政审批,开展互联网医院诊疗服务,具备部分常见病、慢性病的在线复诊、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功能,在实体医院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技术为群众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

专栏1  数字服务提升工程(续)

城市智慧泊车管理系统建设对泊车、支付结算及前端硬件设备等城市泊车涉及到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提供运营统计、实时监管、人员管理、停车场管理、统计报表等功能,为管理者提供统一、可视化的管理体验,让用户体验到停车无感支付,助力城市交通建设。

文化场馆数字化能力建设建设“平凉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为全市市民群众提供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读好书、赶大集六大功能为核心的全民艺术普及服务体系等业务职能线上服务体系;实现云平台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全面对接,实现资源的共享;资源整合,开展“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线上线下展示相互结合;建设一套具有统一的、智慧的、基于大数据分析支撑的一个互联网+智慧数据平台。

智慧交管平台建设通过完善路面基础设施设备,汇聚交通数据信息,整合智能交通系统,实现运用智能分析技术智能调配交通资源,提供丰富的交通管理手段,满足区域控制、干线绿波控制等应用要求,进一步改善平凉市交通秩序,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及通行能力,增强城市交通安全性。

平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优化提升工程构建市县校三级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在平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数据中台功能,提升数据的交换、共享以及数据服务能力。采购第三方优质资源和应用系统,建设市、县两级智慧教育指挥中心,全面建成符合国家教育信息化2.0“三高两全一大”基本建设要求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中小学数字校园普及项目以平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为中心枢纽,按照“先城镇、后农村”的思路,全面推动中小学建设数字校园,充分整合利用学校现有信息化设施设备,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应用技术,建成融合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生活服务全面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校园系统。

城乡学校1+N远程支教项目大力推进农村网络教育,建立完善相应的服务支撑体系,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帮扶引领作用,通过“直播式、录播式、植入式”等模式,实现城乡学校“同上一堂课”,将优质资源推送到偏远学校,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课程开不齐开不好的问题。

(三)赋能数字政府协同体系构建

1.统筹建设云网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全市电子政务外网承载能力,按照等级保护三级标准加强安全防护,不断延伸覆盖范围,满足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规范,为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网络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协同提供支撑;建成全市统一政务云管平台,联通省级云管平台,实现云资源集中调度和综合服务;汇集全市政务和社会信息资源,依托市雪亮工程综治分平台指挥中心建设市数字政府运营指挥中心,实现“一屏知全市、一键政务通”。

2.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全面加快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进程,建立健全“好差评”体系,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统一线上入口服务,扩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范围,基于智慧政务服务大厅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重点领域积极探索窗口布局,形成快速受理、集成服务的局部微循环,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加强对政务服务数据和服务对象数据的挖掘分析,推动政务服务供给精准化、个性化、便捷化。完善效能监督系统指标要素建设,将行政权力运行、政务咨询投诉、公共资源交易等运行情况全面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形成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监督留痕、责任可究的完整信息链条。加快全市政务热线资源整合,推进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一号响应”;深化“甘快办”应用、拓展延伸“不来即享”利企平台,不断拓展政务应用。

3.构建政务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全面整合集成各部门业务办公系统和业务应用,并实行统一系统认证授权,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办公,全面支持公文处理、即时通讯、考勤签到、通知管理、电子邮箱、扫码出入等日常办公应用和业务办理、业务查询、业务分析等高效办事应用,继续推行办公无纸化。打造智能无纸化会议系统,拓宽网络办公系统应用范围,将传统会议场景虚拟化、智能化,实现考勤管理、文件分发、同步演示、内容存档、投票表决等功能,有效提升政府部门会议效率。

专栏2  政府效能提升工程

平凉市区政务服务中心智慧化大厅建设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智能政务和创新服务,通过智能科技产品与智能控制系统赋能各项政务服务,推动实现政府部门整体联动、协动一体和数据互通。

平凉机关事务智慧管理平台建设着力探索互联网与机关事务工作深入融合,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国有资产等事项管理、统计、审批等全流程监督,实现机关事务管理精细化、人性化、智能化。

平凉市数字政府建设完成主题专题库、政务云、大数据基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大数据安全治理平台、政务服务能力平台、政务服务大厅行政审批系统、政务服务网门户网站、“甘快办”政务服务移动端应用、数字政府运营指挥中心、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12345”热线平台等12个市级自建平台建设任务。

4.加强信息数据汇聚管理。健全与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更新维护、共享交换、审核发布相关的各项制度和标准,明确各部门政务数据采集更新职责,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设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宏观经济、信用信息六大基础数据库,面向全市民生服务、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需求,构建完成跨域融通的专题数据库和部门数据库。

5.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和平凉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集目录管理、数据管理、数据开放为一体的全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实现全市公共数据资源以机器可读方式向社会统一集中开放,加强与甘肃省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对接。制定公共数据开放计划,扩大数据开放范围,丰富数据服务形式,强化数据开放安全保障。鼓励社会数据资源通过市级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对外开放,形成政府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资源双向流动的机制。

6.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打造一体化智慧化公共安全体系,探索建设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建设联网,加快图像识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等治安防控领域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持续提升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以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全面提升多部门协同的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加快建设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矿山安全管理等领域应急管理信息平台,推进信息监测、安全检查、行政执法、事故查处、投诉举报、安全监管等核心业务数据整合与共享。打造智能应急指挥系统,加强重大救援应急演练,打通应急救援信息通道,支持市区县协同联动,提高政府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专栏3  政府治理精准化工程

智能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立安全量化指标体系、诊断模型及知识库,强化风险早期识别能力,实现数据的实时回传、智能分析、趋势评估等,具备日常监管显示、战时应急显示、应急值守、信息接报、信息处理、突发事件检测、智慧调度等应用。

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各级档案馆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安全可靠的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加速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加快档案资源数字转型。

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全市智慧安防小区综合管理平台,包含智慧安防小区视频综合应用平台、视图库、多引擎解析系统、社会面视频监控资源平台等子系统,实现小区人、车、房智能化管理。新建改造智慧小区500个以上。

(四)强化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支撑

1.构建泛在智能的网络基础设施。围绕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需求,共建共享加快5G独立组网规模化部署,到2025年,5G基站达到3000座以上,5G网络人口覆盖率达50%以上,实现城市和乡镇全面覆盖、行政村基本覆盖、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千兆光纤网络实现城乡基本覆盖。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完善关于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政策文件,促进各类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单位无偿开放5G站址,加快推动全市5G网络建设。加快推进IPv6部署,鼓励基础电信企业进行IPv6改造升级,支持IPv6与5G、工业互联网等融合创新发展。加快实现重点区域网络覆盖和“双千兆”网络建设步伐,持续优化云网布局和网络架构,增加城域网出口能力,满足企业、家庭宽带提速需求。重点实施基础通信运营商5G核心网、基站、室内分布、市内干线、城域网等项目建设,着力推动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项目以及依托5G开展的行业应用项目,加快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2.构建高效协同的融合基础设施。重点聚焦政务服务、社会管理、工业制造、交通、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千兆虚拟专网建设试点,协同部署5G基站、边缘计算、行业终端等设施,推广应用网络切片、AI、物联网等新技术,建设适应数字化发展的融合基础设施体系。加速新型数字化市政设施建设,结合5G、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技术,新建高速公路服务区、普通国道服务区充电桩,并对现有的城区充电桩体系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丰富充电桩的高精度监控电流、电压、功率配电设备、温度、火灾自动报警、设备异常等功能,打造智能化充电桩网络。推进传统市政设施数字化改造,对多功能融合的智慧路灯进行推广,建成集5G信号覆盖、视频监控、应急求助、公共信息播报、精细化照明控制、环境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智能杆柱,建设智慧路灯管理系统,实现智慧路灯的遥控、遥测、遥信。

3.构建物联数通的新型感知基础设施。加快公共安全、交通、城管、民生、生态环保、农业、水利、能源等领域公共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将行业物联网纳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建设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消息分发和协同处理系统一体化建设,在远程抄表、对讲、智慧用电、智慧停车等方面小范围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全市道路设施、水电气设施、地下管廊、垃圾收集点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协同化和智能化监测。建设全市统一的物联网管理平台,统一接入标准,纳入各部门和运营商的前端物联网感知设备,并借助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一张图”实现所有前端物联网设备点位和运行信息的可视化呈现,为城市运行整体情况分析和风险预警提供信息支撑。

4.构建纵深立体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化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的安全理念,压实网络安全责任,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建设,形成多方共建的网络安全防线。强化网络安全保障设施建设,引入区块链等技术在电子证照、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安全审计等方面的应用。建立网络安全评估体系,加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管理及对重大项目的风险论证,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安全防护、等级测评和风险评估机制。积极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相应等级的安全审查和风险评估管理,做好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整改和监督检查,加强党政机关网站移动应用安全管理。

专栏4  基础设施夯实工程

5G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实施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全市5G规模组网范围,逐步实现5G网络连片覆盖。建成5G基站3000个以上。加快5G网络商用测试进程,支持基础通信运营商开展5G服务开发、商用试验和市场推广活动,并在工业、农业、医疗、旅游等领域落实应用。

信息服务支撑能力升级实现以县为核心区域到各个乡镇的传输通畅。对中级光缆、配套电源、管道等实施扩容改造。加快建设平凉市、县、区光纤宽带网络,城区、行政村以上区域千兆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满足云边互联、公众宽带、政企专线等业务承载需要。

有序推进IPv6规模部署开展基础电信网络、内容分发网络、数据中心IPv6改造,支持IPv6在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政务应用等领域融合创新发展,有序提高IPv6服务覆盖能力和移动网络流量。

智慧路灯建设选择平凉市重点路段推进智能灯杆建设试点。加快路灯智能化改造,将智慧照明、通信基站、监控摄像设备、LED显示屏、一键报警、充电桩、窨井水位报警等各类传感器等多种设施整合在一个杆体上,实现智能照明、绿色能源、智能安防、无线城市、互联互通、智能感知、智能交通、智慧市政等多项功能。

充电桩建设在G22青兰高速泾川服务区、平凉服务区、静宁服务区,G8513平凉至绵阳高速平凉(华亭)至天水段安口服务区、韩店服务区、万泉服务区,G85银川—昆明国家高速彭阳至大桥村段崆峒服务区、S28 灵台至梁原服务区,G312上海一霍尔果斯公路泾川服务区建设充电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平凉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平凉市信息化及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负责研究、决策和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信息化主管部门,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信息化重大项目牵头协调、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建立平凉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平凉市的各项规划、项目建设、政策制定等进行论证,提出决策参考。建立信息化建设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主要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二)健全制度规范。对接国家和甘肃省相关要求,加快建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的数据标准和统计标准体系,推进数据采集、政府数据开放、指标口径、分类目录、交换接口、访问接口、数据质量、数据交易、技术产品、安全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统一全市数据采集、存储、交换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明确各部门权责、数据共享、数据开放的范围和流程等。加强网络与共享平台接入、目录编制、数据对接、信息安全等工作的技术支撑保障力度,加强相关技术、标准培训工作。加强对项目进度、质量、实效的跟踪,确保项目审批的科学严谨。建立重大项目百姓听证、问责、监察审计等制度,确保项目审批的科学严谨。

(三)加大资金支持。持续加大平凉市信息化建设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应用和数字产业发展建设。积极申请国家、省直单位各类专项经费,争取国家及各部委新型基础设施、新型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医疗等各类专项扶持政策、税费政策支持,丰富政府资金来源。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智慧城市多元化建设运营模式,鼓励可以通过运营实现增值收益的城市信息化项目由社会企业建设,增强信息化建设可持续性。

(四)加强人才支撑。引进和培育相关高端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力度,将信息化建设人才引进与培育纳入平凉人才政策统筹考虑,开通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出台平凉信息化建设人才发展计划,明确住房补助、奖励津贴等人才激励保障措施,通过任务外包、产业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增强外地人才的支撑作用。依托平凉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将信息化列入党政干部培训的核心内容,统筹安排以信息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轮训,提高政府部门领导的信息化素养。通过举办研修班、考察等活动,深化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对城市信息化的理解和认知。鼓励党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联合社会办学力量建立信息化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引导推进各行业协会、联盟和企业建立信息化领域人才分级分类认证。

(五)强化宣传推广。通过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渠道开辟专栏、专版、专题,播放城市信息化建设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城市重点项目和示范应用的宣传报道力度,提升公众对城市信息化工作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结合科技周、电信日、网络安全周等活动,展出更多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吸引市民更多地关注、更好地参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增强现实获得感。

附:平凉市“十四五”信息化(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pdf

相关链接:《平凉市“十四五”信息化(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