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履职依据 > 政策文件 > 平政办发
  • 索  引  号:620800/2022020006
  • 主题分类:农业、林业、水利
  • 发文机关:市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22-01-19
  • 标       题: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 发文字号:平政办发〔2022〕8号
  • 发布日期:2022-01-19
  • 主  题  词: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 时间:2022-01-21 11:50
  •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平政办发〔2022〕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中、省驻平有关单位: 

《平凉市“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部分内容有删减)

平凉市“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4)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4)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7) 

(三)发展潜力……………………………………………(8) 

二、“十四五”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基本原则…………………………………………(10) 

(三)发展目标…………………………………………(11) 

三、产业布局…………………………………………………(13) 

四、重点任务与建设项目……………………………………(16) 

(一)做好“平凉红牛”育种和畜禽遗传资源保护(16) 

(二)加大畜禽良种扩繁基地建设………………………(17) 

(三)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17) 

(四)加快饲草料供给保障体系建设……………………(18) 

(五)提升屠宰加工能力和水平…………………………(19) 

(六)开展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20) 

(七)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1) 

(八)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2) 

(九)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22) 

(十)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23) 

五、保障措施…………………………………………………(24) 

(一)加强组织领导………………………………………(24) 

(二)完善监测评估………………………………………(24) 

(三)加大政策支持………………………………………(25) 

(四)强化科技保障………………………………………(25) 

(五)加强人才保障………………………………………(25) 

(六)拓宽资金渠道………………………………………(26)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全面构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促进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十三五”时期,按照“调结构、转方式、优布局、保生态、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养殖结构调整,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以牛为重点,猪、羊、鸡并举的畜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产业水平、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供给有效保障,畜牧业在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全市牛、猪、羊、鸡存栏分别达到45.87万头、38.97万头、18.11万只、376.65万只;出栏分别达到35.59万头、43.71万头、15.23万只、291.94万只;肉类总产量7.23万吨。 

1.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将平凉红牛产业确立为全市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按照“一个产业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规划实施方案、一个运作平台、一套运行机制”的“五个一”产业运作模式,依托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狠抓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贫困户养牛快速增加。累计扶持养牛贫困户6.8万户,带动27.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增收,为实现全市整体脱贫摘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2.畜牧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坚持走适度规模养殖之路,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技术支撑等措施,积极引进和培育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全市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733个,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1012个,规模养殖比重进一步提高。探索创新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形成“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群众”的庄浪模式、“国有平台公司+乡镇产业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静宁模式和“托管代养”、“寄养代繁”等单一或相互合作的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发展模式,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大力实施以平凉红牛为重点,兼顾静原鸡、八眉猪地方优良品种和甘肃黑猪地方培育品种的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了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和平凉红牛良种中心,通过组合配套、集成创新,平凉红牛新品种(系)培育工作有序开展;成立了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静原鸡种质资源保护扩繁基地,建有静原鸡专业孵化场3个;建设了国家级八眉猪保种场。 

4.饲草料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深入推进粮改饲、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扩大饲用玉米、甜高粱及其它饲草种植面积。培育建成崇信绿源、庄浪绿亨、静宁陇上草等一批饲草加工企业,开展以玉米秸秆为主的饲草商品化生产,人工种草和草产品加工步伐不断加快。全市粮改饲面积达到53万亩,年青贮玉米秸秆170万吨,秸秆饲用率保持在80%左右。建成泾川正大、崇信正丰、庄浪大北农等饲料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9万吨以上。 

5.品牌效应初步显现。突出“甘味”农产品品牌培育提升,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支持和培育旭康、伊顺祥、宏源等肉牛龙头企业26户,形成以熟牛肉及牛肉制品为代表的12大类100多个系列产品,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创建企业品牌22个。2018年,平凉红牛取得直供国家运动员“入场券”;2019年,成为“甘味”农产品家族中的“独一份”“特中特”,并获得自主直供港澳高档活牛配额及活牛出口“通行证”;2020年,在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荣获“品质特别奖”和“最具风味奖”两项大奖。“静原鸡”被确定为甘肃省唯一的国家级地方优良肉鸡品种。“静宁烧鸡”被授予“中华老字号”品牌和甘肃省“地方名优小吃”、“质量信得过产品”。 

6.科技支撑体系愈加完善。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交流与合作,建成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建立平凉红牛院士工作站1个、专家工作站5个,举办“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战略座谈会”。按照“畜牧业+互联网+”模式,充分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大力推进平凉红牛基础母牛育种群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建成平凉红牛良种中心,搭建起平凉红牛品种培育科研体系和技术平台。在基层技术支撑方面,坚持引进与改良、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建成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站110个,冻配改良点189个,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4%。 

7.综合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改造提升七县(市、区)基层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村级防疫员报酬。健全完善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市级建成动物疫苗冷藏库和冷冻库,县级建成疫苗冷藏库,全市102个乡镇兽医站配备了冰柜,1456个自然村配备了冰箱,实现了疫苗全程冷链运输保存;动物疫病监测水平显著提升,市疫控中心新建了410平方米病原学兽医实验室,各县(市、区)兽医实验室基本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动物疫病监测网络体系,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有效保障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产业化水平不高。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饲养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不高,养殖效益体现不充分;辐射带动能力强、典型示范效应明显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大部分仍停留在出售初级加工产品和原料生产者的状态,“独一份”、“特中特”产品数量少,市场占有率低;品牌效应不突出,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2.科技推广深度不够。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健全,但市县两级技术人员整体年龄偏大,知识结构普遍老化,缺乏系统培训和继续深造,加之近年来进人渠道有限,高层次院校毕业生选择多元化,致使人才断档,不能满足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3.畜牧业发展要素短缺。我市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已经失去,高素质从业者群体尚未形成,“谁来养畜”的问题日益突出;养殖用地紧缺的状况日益凸显,发展空间有限;畜牧业投入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旧存在;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服务等与生产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4.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毒株不断变异,非洲猪瘟、小反刍兽疫、牛结节性皮肤病等外来动物疫病不断传入,布病、结核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出现反弹,新病未灭,旧病复发,时刻威胁着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异常复杂。 

(三)发展潜力。平凉市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传统的畜牧养殖基地和畜禽交易集散地,具有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主要表现在: 

1.区位地理优势明显。平凉是古“丝绸之路”东端的交通要塞,是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重镇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气候适宜,环境良好,畜牧兽医体系基本健全,适宜发展农区现代畜牧业。 

2.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从2017年开始,全市建立了“五个一”产业发展模式,设立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新工艺、新装备,建立新机制、新模式,整合各类资源、资产、资本,推行资本化运营、公司化运作,有效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项目资金和市县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着力推动建立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提升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水平,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3.种质资源较为丰富。受平凉特定的饲养传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形成以平凉红牛、静原鸡、八眉猪、甘肃黑猪为代表的种质资源。平凉红牛肉质细嫩,脂肪沉积丰富,香味醇厚浓郁,共轭亚油酸含量丰富,优质肉块和高档肉块产量指标优秀,是我国独特的地方优质肉牛种质资源,主要分布于7县(市、区)。静原鸡是黄土高原耐高寒干旱气候的优良蛋肉兼用鸡种,具有头颈高举,尾羽耸立,胸部发达,背宽而长,跖粗壮有力、耐粗饲、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等特点,主要集中在静宁县。八眉猪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管理、产仔多、性状遗传稳定等优点,主要集中在灵台县。甘肃黑猪是甘肃陇东地区特有的地方品种,具有繁殖力强、抗逆性强、肉质好等特点,主要集中在崆峒区。 

4.饲草料资源充足。平凉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林产品基地,具有丰富的饲草资源。全市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94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29万亩、紫花苜蓿留床面积60万亩、豆禾混播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优质青干草约9.6万吨,可利用饲草资源总量约280万吨;全市现有饲料生产企业4家,年生产饲料16万吨。 

5.发展空间不断拓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畜禽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明显增加,优质的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全市依托平凉红牛、静原鸡等优质资源,采用优良的屠宰工艺和制作工艺,形成了旭康、伊通牛肉,惠子、静宁烧鸡,景兴、金江牛骨髓油茶等多个品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畜牧产业功能不断拓展,逐步向三产融合转变,产业链不断延伸,利益纽带不断拉紧,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二、“十四五”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3659”发展思路,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方向,以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着力育良种、夯基础、建基地、强龙头、补链条、创品牌,全力以赴做强产业链、打造循环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构筑创新链,构建以平凉红牛产业为重点,猪、羊、鸡产业并举的畜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体,政策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增强畜牧业发展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加快补齐畜牧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推动畜牧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2.坚持绿色发展,安全保障。坚持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导向,畅通种养结合循环链,协同推进农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和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畜禽产品从养殖到餐桌的质量追溯体系,构建绿色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3.坚持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强化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源头创新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产业化开发利用,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效益。聚集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多类型融合方式,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 

4.坚持利益联结,富民强业。建立合作互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发展机制,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应链,打造广泛联结、紧密互动、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链条,促进畜牧业各节点企业的价值增长、效益增多,多方共赢。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种质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现代加工流通体系加快形成,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布局合理、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生态友好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建成平凉红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国重要的特色优质肉品供应基地和农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 

1.生产总量稳定增长。到2025年,全市牛、猪、羊、鸡存栏量分别达到60万头、74.49万头、23万只、400万只;出栏量分别达到40万头、108.2万头、20万只和300万只;肉类总产量1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75.46亿元。 

2.供应保障能力优化提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有效提高优质、绿色、特色、安全、营养的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牛肉自给率稳步提升,猪肉自给率保持在130%以上,鸡肉和鸡蛋实现完全自给。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3.良种体系优化提升。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建立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创建平凉红牛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显著提升平凉红牛种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静原鸡、八眉猪等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和保种措施,提升保种数量与质量。 

4.发展质量优化提升。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校投入到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当中,发展精准饲养、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品牌创建,带动畜牧业专业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推动畜牧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全市猪、牛、羊、鸡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0%、60%、40%和90%,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95%、95%、88%和99%,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量占比超过80%,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 

5.循环发展优化提升。以实施好粮改饲示范市建设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抓手,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绿色发展模式,提高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匹配度。到2025年,全市粮改饲面积达到80万亩,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保持在85%以上,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 

三、产业布局 

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条件和畜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加快推进种养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提升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水平,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有效构建联农带农机制,使畜牧业成为平凉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 

(一)肉牛产业。强化政策扶持推动、龙头企业带动、机制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牵动,以健全“八大体系”为重点,以实施平凉红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强龙延链、良种培育、扩繁增量、秸秆变肉(奶)、品牌提升、机制创新“六大工程”,着力打造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肉牛产业体系。 

(二)生猪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大力推广猪沼肥一体化生态养殖模式。坚持增量与提质相结合,引进培育一批实力强、规模大、起点高的龙头企业,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机械化水平,促进生猪产业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发展。到2025年,生猪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0%,形成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的现代生猪产业基本框架。 

(三)鸡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突出特色优势,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充分满足市场多元化和优质化的需求,保障民生供给,带动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四)羊产业。开展舍饲养殖,鼓励“自繁自育”,提高肉羊繁殖成活率,推进饲料的商品化供给,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重点任务与建设项目 

(一)做好“平凉红牛”育种和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按照“保种打基础、育种上水平、供种提质量、引种强监管”的要求,加快推进以“平凉红牛”育种为重点的现代畜禽种业体系建设。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和国内高层次科研专业团队,组建平凉红牛核心群和育种群,建立国家级平凉红牛种质培育中心。开展平凉红牛性能测定,优化遗传评估技术,挖掘其特有的优异基因资源,构建平凉红牛种质培育体系和技术平台。大力支持八眉猪、静原鸡,兼顾甘肃黑猪保种工作,充分发挥保种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保护利用地方品种。 

(二)加大畜禽良种扩繁基地建设。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以生产优质牛、高端肉为目标,运用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进行育种群优秀种公牛选育,加快育种进程,提高制种供种能力,健全平凉红牛繁育体系,完善基层人工授精服务网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杂交生产,促进平凉红牛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进展,提高养殖效益。推进种公畜站建设,改造提升设施设备,提高良种供应保障能力。加强院企合作,建立静原鸡孵化基地,鼓励“乡(镇)产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扩大静原鸡养殖规模。 

(三)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按照“因地制宜、自繁自育、适度规模”的原则,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充分发挥政策引领、项目带动、招商引资作用,着力扶持、培育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提升规模养殖机械化水平。在具备数字农业应用推广条件的县区,开展覆盖肉牛养殖场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系统、数字化精准饲喂管理系统、数字化智能繁育管理系统、肉牛健康与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和软件管理平台与项目管理控制中心的数字农业系统集成应用,打造肉牛养殖数字农业示范样板。 

(四)加快饲草料供给保障体系建设。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原则,继续组织实施粮改饲、秸秆综合利用、高产优质苜蓿示范推广等项目,在稳粮基础上,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扩大粮改饲玉米、高产优质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为生产特色优质肉牛提供饲草保障。积极推广养殖场、专业化青贮饲料生产企业流转土地自种、订单生产等种养紧密结合的组织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玉米秸秆青贮工作,提升饲草料品质和种养效益。通过招商引资、入股参股、个人独资等形式,扶持新建和扩建一批专业化饲草料收贮、加工企业,推动饲草料生产向产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种、收、贮、用综合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五)提升屠宰加工能力和水平。积极引进国内知名肉牛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平凉红牛交易中心聚集优势,建设吸纳周边地区,辐射西北五省西杂牛等其他肉牛的屠宰加工生产线。培育牛副产品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推进皮、毛、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推进畜禽屠宰企业标准化建设,对现有平凉红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生猪屠宰企业提档升级,提升畜产品屠宰加工能力。加快构建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六)开展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作用,依托生态环境、产业特色等优势,加强“平凉红牛”“静宁烧鸡”等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宣传推介,在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平凉红牛”“静宁烧鸡”营销窗口,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平凉红牛交易中心建设,建立健全集活畜交易、综合展销、云平台、市场大数据于一体的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培育直播带货等模式,推进产销对接,降低交易成本,畅通销售渠道。依托平凉市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加强与淘宝、京东、美团等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网上店铺、代销点,扩大销售覆盖面。 

(七)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基本原则,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扩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覆盖面,提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设备装备水平,建设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以“畜—沼—果(菜)”、“畜—肥+”等循环利用为方向,探索“种养结合、农牧互促”的循环畜牧业发展之路,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总量。扶持有条件的县(市、区)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养殖密集区域建立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加快畜禽粪污肥料化生产,推动全市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 

(八)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依托已建立的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和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等,组建平凉红牛产业技术体系。以平凉红牛为重点,兼顾猪、鸡,在科学饲喂、冻配改良、疫病防控、屠宰加工等各个环节,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逐步构建科学化、特色化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农户专业素养。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兽医的培养,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实训,强化基层防控力量,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九)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内防外堵、以防为主,管控结合、保障安全”原则,全面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抓好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布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强化与周边省市县(区)间的协调联动,健全完善动物疫病联防联控机制,营造畜牧业安全发展环境。强化动物检疫,把好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关,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深入开展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强化全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改善基础条件,壮大防疫队伍,完善保障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强化市级兽医实验室技术引领,加快县级兽医实验室改造提升,提高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 

(十)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平凉市红牛产业联盟的组织功能和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吸纳品种选育、养殖、加工、销售、餐饮及相关行业的企业、科研院校、政府及有关事业单位加入,着力加强机制创新,切实承担起服务产业发展、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智库核心作用。建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集政策发布、信息交流、动态分析、技术共享、产品营销等功能为一体,促进产业联盟、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养殖场户信息互联互通,以信息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畜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严格落实市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稳产保供主体责任。县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围绕畜牧业发展制定本县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认真细化落实方案,统筹开展工作。 

(二)完善监测评估。建立规划监测信息系统,开展规划实施监测。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对规划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及后期实施进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预测,并据此提出规划调整意见。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终期评估工作。 

(三)加大政策支持。充分运用各类扶持政策,积极健全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现代畜牧业政策框架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良种繁育、粪污治理、产业融合以及屠宰企业升级改造等给予支持,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加大金融保险政策保障力度,强化对种畜禽场、规模场、屠宰加工厂的信贷投放,创新畜禽养殖保险品种,推进政策性保险全覆盖。加大养殖用地等政策保障力度,鼓励养殖户利用荒山、荒沟和原有养殖设施用地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展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养殖业,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四)强化科技保障。鼓励围绕畜禽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优势畜禽育种技术、智能化养殖技术、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废弃物处理工艺等关键技术集中攻关。支持平凉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平凉红牛产业联盟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新技术、新设施、新工艺的集成示范应用。加快引进养殖舍建设、品种选育、智能化养殖和疫病防控等先进技术,努力提升畜禽养殖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力。 

(五)加强人才保障。建立平凉市畜牧产业专家技术团队,对产业发展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建立技术专家人才库,开展技术攻关和课题研究,保证产业持续发展。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养殖、屠宰企业聘用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县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农民收入增加。 

(六)拓宽资金渠道。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和各类支农资源要素的聚合效应,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立项,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全方位拓宽金融支农渠道,争取国债和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利用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大型商业银行的多种金融服务,建立多元化的农业融资渠道,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充足。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合作,落实招商引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对产业层次高、科技含量高、投资力度大、就业带动强的项目,在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保障供电、供水、供热和交通等要素服务。  

附件:平凉市“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项目一览表 

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目   录 

前言……………………………………………………………(36) 

一、规划总则…………………………………………………(38) 

(一)规划背景…………………………………………(38) 

(二)规划编制的意义…………………………………(39) 

(三)规划依据…………………………………………(41) 

二、产业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分析……………………………(42) 

(一)区域概况…………………………………………(42) 

(二)全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44) 

(三)甘肃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45) 

(四)平凉市牛产业发展条件分析………………………(46) 

(五)平凉市牛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49) 

三、发展定位与基本原则……………………………………(50) 

(一)指导思想…………………………………………(50) 

(二)基本原则…………………………………………(51) 

四、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产业布局…………………………(51) 

(一)总体思路…………………………………………(51) 

(二)发展目标…………………………………………(52) 

(三)产业布局…………………………………………(55) 

五、重点任务与建设项目………………………………………(56) 

(一)培育平凉红牛新品种………………………………(57) 

(二)健全繁育体系……………………………………(59) 

(三)优化饲草料保障体系建设…………………………(62) 

(四)提升屠宰加工能力水平…………………………(64) 

(五)开展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67) 

(六)强化科技支撑……………………………………(69) 

(七)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71) 

(八)构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73) 

六、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74) 

(一)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74) 

(二)经济效益估算……………………………………(75) 

(三)社会效益分析……………………………………(76) 

(四)生态环境影响分析………………………………(77) 

七、保障措施…………………………………………………(78) 

(一)健全管理机制,加强产业规划实施领导…………(78) 

(二)制定配套政策,优化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环境……(78) 

(三)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项目顺利实施……………(79) 

(四)创新金融扶持,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80) 

(五)探索机制创新,增强产业发展动力……………(80)

前  言  

平凉是原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肉牛优势生产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禀赋,把平凉红牛产业作为全市主导产业之一和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举全市之力,集各方资源,持之以恒大力推进,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助推决战脱贫、决胜小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和《“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等有关文件精神,紧扣“三新一高”的要求,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3659”总体思路,对标《平凉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抢抓机遇,推动平凉红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平凉红牛产业,结合平凉红牛产业发展实际,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编制了《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习近平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甘肃省“十四五”规划编制纲要》为遵循,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既突出前瞻性和建设性,又兼顾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围绕“八大体系”建设,强链、延链、补链,着力扩量提质创牌增效,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科技推广应用、强化服务保障,着力打造和实施“一核、七园、一集群”的总体布局和战略构想,至“十四五”末,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将平凉红牛产业打造成为结构合理、体系完善、链条完整、核心竞争力较强、年产值达到2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将平凉创建成中国高品质肉牛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助推乡村振兴和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平凉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曾有“农民唯养牛”的历史记载,多年来,当地群众精细的养牛传统,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肉牛种质资源—平凉红牛。平凉红牛养殖环境优越,肉质细嫩,大理石花纹明显,具有独特的芳香味,广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牛产业是平凉市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推进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特别是2017年以来,平凉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把牛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聚集全市之力和各方资源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全力推进肉牛繁育、饲草料保障、加工营销、要素保障、质量品牌、安全保障、粪污处理、政策支撑等“八大体系”建设,持之以恒推动牛产业扩量、提质、创牌、增效和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全市牛产业发展仍面临发展质量效益不高、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各种风险能力偏弱等诸多制约和挑战。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省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促进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凉市提出“规划引领、项目支撑、重点突破、谋求跨越”的总体要求,以平凉红牛为重点,编制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实施一系列项目,促进全市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二)规划编制的意义。 

1.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考察时指出,加快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平凉市自然和生态资源十分丰富,草食畜牧业特别是牛产业发展潜力大,迫切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发挥优势,统筹资源,突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发展动能,促进全市牛产业并带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牧结合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牛肉需求。 

2.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选择。2020年11月,胡春华副总理在甘肃省平凉市调研时指出,脱贫地区从集中力量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确保平稳过渡。平凉市按照党中央部署,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作为脱贫增收的“首位产业”,平凉红牛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迫切需要梳理牛产业扶贫的可示范、可复制模式,凝练好机制、好思路,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健全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推进脱贫农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3.是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作为平凉市的优势特色畜牧产业,牛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产业提质增效,影响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合理布局各类养殖场,大力发展种养结合,促进养殖废弃物就近资源化利用,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的基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充分调动肉牛养殖农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创新收益分享模式,让养殖户更多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保障。 

4.是实现平凉市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如何围绕制约平凉红牛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强化产业科技创新为主线,突出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循环化,是平凉红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按照产业发展与生态系统协调的原则,注重两大系统的有机结合,建立推行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推进平凉红牛标准化生产,加强“三品”认证和监管,建设优质肉牛生产加工基地,走绿色化之路;依托平凉红牛特定的农耕文化、特定的区域文脉、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挖掘、发现、利用平凉红牛特色,讲好红牛故事,走特色化之路;通过实施品牌提升工程,规范品牌使用,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平凉红牛”打造成中国高档肉牛第一品种,走品牌化之路;以实施好粮改饲示范市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实现粮经饲、种养加、农牧业有机结合,促进“草-牛-肥-果菜”循环发展,走资源利用、安全高效的现代牛产业循环化高效发展之路。 

(三)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7〕48号) 

4.《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5.《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 

6.《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7.《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 

8.《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年)》 

9.《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0.《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11.《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12.《甘肃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13.《甘肃省“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14.《甘肃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2020—2023年)》 

15.《关于进一步加快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平发〔2018〕5号) 

16.《关于进一步支持平凉红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平政发〔2019〕32号) 

17.《平凉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 

18.《关于加快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平发〔2021〕14号) 

19.《平凉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平发〔2021〕19号) 

20.《“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农牧发〔2021〕37号) 

21.平凉市畜牧兽医统计资料 

二、产业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分析 

(一)区域概况。 

1.地理分布。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全市辖崆峒、华亭、泾川、灵台、崇信、庄浪、静宁七县(市、区)和平凉工业园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11月1日,全市常住人口184.86万人。 

2.区位分析。平凉是古“丝绸之路”东端的交通要塞,是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重镇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也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特别是西平、天平铁路以及银武、平定、西长凤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平凉将成为贯通西兰银三条高速、三条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 

3.生态环境。平凉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8.5℃,年降水量420-600毫米之间,平均日照总时数2144-2380小时,无霜期156-188天,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生态良好,资源多样,森林覆盖率33.62%。 

4.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020年,平凉市实现生产总值476.16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85.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6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83亿元,财政支出完成242.3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096.3元和9755.7元。 

5.畜牧业发展概况。党的十九大以来,平凉市以实施“百万头肉牛”增效工程为重点,按照“调结构、转方式、优布局、保生态、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养殖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以肉牛产业为重点,羊、猪、鸡并举的畜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产业水平、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畜禽存栏479.60万头(只、羽),出栏386.47万头(只、羽),肉类总产量7.23万吨。 

(二)全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近年来,在产业扶贫、粮改饲等利好政策带动下,在牛肉消费需求刚性增长、消费数量快速增加、品质需求不断升级的驱动下,我国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在优化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精准扶贫、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畜产品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全国肉牛出栏4534万头,牛肉产量667.00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加50.10万吨,增长8.12%,牛肉总消费量833.00万吨,人均牛肉消费量5.95千克。2019年,全国牛肉平均价格73.23元/千克,与2015年相比增加9.21元/千克,上涨14.40%。产业扶贫区、粮改饲实施区逐步成为肉牛养殖发展潜力区,肉牛产业发展成为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受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等影响,多年来,我国牛肉消费受众多为中高收入群体,而雪花牛肉消费又是中产阶层中的高端群体。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雪花牛肉为代表的高品质牛肉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消费市场虽然主要集中在中高档市场,但倍受年轻消费者偏好,消费需求日益增大,北上广等一二线城市仍是雪花牛肉的主要消费区。目前,我国雪花牛肉生产总体能力和规模,已超过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成为雪花牛肉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但年产量在100万吨左右,约占我国牛肉总产量的15%,仍难以满足我国4亿中产阶层消费群体需求,消费缺口很大。 

随着牛肉消费需求的增大,我国牛肉进口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9年,牛肉进口量165.97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加118.59万吨,增长2.5倍,进口牛肉占总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7.14%增长到2019年的19.93%。 

目前来看,与世界肉牛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产业发展仍存在资源有限、存栏不足、生产效率低、技术支撑不强、产业标准缺乏、组织体系不健全、利益联接机制不畅等一系列问题和不足,牛肉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与养殖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依然突出。 

未来受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利好因素的带动,我国牛肉消费将继续增长。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预警团队预测,2025年全国牛肉消费量将达到约923万吨,同期牛肉产量约731万吨,缺口约为192万吨。与此同时,受养殖成本增加等影响,未来牛肉供应仍将偏紧,价格保持高位,到2025年,牛肉平均价格将超过90元/千克,肉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三)甘肃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肉牛产业是甘肃省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助农增收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末,全省牛存栏482.0万头,出栏228.6万头,牛肉产量24.9万吨。 

“十三五”以来,甘肃省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统揽,以绿色循环化发展为导向,大力推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建设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肉牛养殖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不断加快,肉牛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饲草料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肉牛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肉牛产业基础和地位得到进一步夯实。形成了以平凉红牛为主的陇东肉牛产业带、以西杂牛为主的河西肉牛产业带和以牦牛、犏牛、西杂牛为主的甘南、临夏农牧交错肉牛产业带。培育了临夏八坊清河源、甘肃康美、甘肃顶乐、泾川旭康等具有全产业链开发能力的肉牛屠宰企业,打造了“天祝白牦牛”“平凉红牛”等5个地域品牌和多个牛肉产品商标。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甘肃省提出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2020—2023年)》,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构建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结构协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肉牛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产业振兴转档升级。 

(四)平凉市牛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1.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将牛产业定位为全市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聚全市之力,集各方资源,大力推进产业发展。特别是2017年以来,建立了“一个产业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推进方案、一个融资平台、一套保障机制”的“五个一”产业运作模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通过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基础母牛养殖、饲草料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养殖技术培训、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强化牛产业发展基础,推动建立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提升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把平凉红牛产业作为九大重点产业链之一,将通过全力做强产业链、打造循环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创新链,持续推进全市牛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2.种质资源独特。平凉红牛是在平凉特定的饲养传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以平凉当地黄牛为基础,先后引进秦川牛、南德温牛等国内外优良品种,经过长期选育形成的肉牛新类群。平凉红牛个体特征明显,通体红色(枣红),公母均有角(小而钝),角、蹄、鼻镜均呈肉红色,成年公牛平均体重550公斤,母牛430公斤。2020年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经国内权威专家鉴定,认为平凉红牛肉质细嫩坚挺,脂肪沉积丰富、均匀,香味醇厚浓郁,风味独特,口感细嫩、多汁,生产的优质高档雪花牛肉已达到中国精极雪花牛肉质量水平,并荣获“品质特别奖”和“最具风味奖”两项大奖。 

3.产业基础良好。近年来,全市坚持适度规模养殖和分户饲养同步推进,养牛规模持续扩大。至2020年底,全市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81.46万头和35.59万头,累计建成规模养牛场426个,培育养牛大户1.6万户,带动6.8万贫困户发展养牛,27.7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累计实施粮改饲100多万亩,年青贮玉米秸秆180万吨以上、冻配肉牛15万头;引进和扶持培育了伊顺祥、旭康、凯沣、景兴、金江副食、宏源牧业等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户,其中省级5户,培育国内市场(销售点)60个。 

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建立基础母牛保护奖励机制,对能繁母牛实施“见犊补母”,稳步扩大平凉红牛育种群、核心群基础母牛养殖规模,2020年全市基础母牛达到28.58万头,产活牛犊18万头,比2017年分别增长31.3%和34.6%。 

科技支撑能力稳步增强。围绕牛产业科技创新,促进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项目稳步实施,平凉红牛培育工作有序推进,平凉红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启动制定,建成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站110个,肉牛冻配改良点189个,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2%,科技对牛产业贡献明显提升。 

屠宰加工初具规模。目前,全市拥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屠宰生产线6条,研发和生产牛肉、牛骨、皮革和生物制品等近100种,年屠宰能力20万头,牛肉精深加工能力近万吨。 

品牌效益逐步凸显。全市坚持高端定位,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注册牛肉类商标68件。2008年,“平凉红牛”成功注册为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并于2009年和2015年先后两次入选甘肃省著名商标,取得直供香港高档活牛配额及活牛出口“通行证”;2018年6月,取得直供国家运动员“入场券”;2019年11月,成为“甘味”农产品家族中的“好中优”。 

4.饲草资源丰富。平凉盛产小麦、玉米、洋芋、谷类,有“陇东粮仓”之美誉,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林产品基地,具有丰富的粮食和农作物秸秆资源。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26.92万亩,粮食总产量110.61万吨,可利用秸秆资源总量约271万吨,年产优质青干草约9.6万吨,可利用饲草资源总量约280万吨。 

近年来,全市深入推进粮改饲和玉米秸秆青贮,建成粮饲兼用玉米基地120万亩、优质牧草基地10万亩,年青贮玉米秸秆170万吨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保持在80%左右。 

(五)平凉市牛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缺乏强龙头带动,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全市现有牛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能力弱、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与养殖场(户)、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2.品种培育滞后,良种繁育体系薄弱。缺乏明确的育种规划和选择指数,品种选育进展相对滞后,存在种群性能退化的风险。加之平凉红牛生长发育速度较慢,生产周期较长,导致比较效益较低,严重影响了群众养殖积极性,使优良种质特性无法转化成产业优势。 

3.品牌建设不足,品牌效应发挥不充分。作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平凉红牛”品牌的培育相对滞后,缺乏完善的“平凉红牛”农产品公用品牌管理办法,获得“平凉红牛”商标使用权的企业良莠不齐,市场总体认可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品牌效应对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作用发挥不充分。 

4.科技推广力度不足,疫病风险犹存。平凉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健全,但技术人员缺乏系统培训,知识结构普遍老化,对养殖场(户)的培训、指导和服务不到位。与此同时,随着产业规模和饲养密度不断加大,牛群流通频率不断增加,疫病防控风险加大,对产业的安全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发展定位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3659”总体工作思路,对标平凉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重点,以推进全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为抓手,坚持不懈调结构、转方式、强活力,加快构建肉牛繁育、饲草料保障、加工营销、要素保障、质量品牌、安全保障、粪污处理、政策支撑等牛产业体系,走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循环化发展路子,着力完善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创新链、打造循环链,不断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品牌竞争力,把平凉红牛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畜产品消费需求。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科学合理利用资源,走品种优良、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市场主体,政府引导。培育并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强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加快补齐短板,推动平凉红牛产业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品牌引领,融合发展。明确品牌定位,培育品牌主体,建立以区域品牌为基础、企业品牌为主体、产品品牌为特色的品牌体系;延长产业链,升级供给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创新链、打造循环链,提高平凉红牛产业整体效益,实现全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创新驱动,协同推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工艺,配套新装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建立新机制,探索新模式,形成稳定的养殖加工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稳定的产业链上下游、产加销平衡发展。 

四、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产业布局 

(一)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重大决策部署,紧扣“三新一高”的要求,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3659”总体思路,以平凉红牛种业创新、扩繁增量、提质增效为重点,以推进实施全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为抓手,着力夯基础、建基地、强龙头、补链条、创品牌,转变发展方式,强化服务保障,提升精细饲养、精深加工、精准营销水平,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有效构建联农带农机制,显著提升产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使以平凉红牛为主导的肉牛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柱产业,将平凉建成中国高品质肉牛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以平凉红牛为主导的肉牛产业产品产能和质量水平稳定增长,技术水平稳步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形成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的产业集群,引领中国高端牛肉生产、消费新趋势。 

1.品种培育出成果。通过构建集种质资源保存、性能测定、品种培育、种牛推广四个环节为一体的完整育种体系,选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肉牛品种—平凉红牛,争取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2.产业体系现代化。研究制定平凉红牛产业系列标准,推广平凉红牛生产关键环节技术规范,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不断健全完善平凉红牛产业“八大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平凉红牛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成功培育一批国家级牛产业龙头企业,顺利推进平凉红牛产业集群建设。 

3.质量效益大提升。引进和大力推广优质饲草种植加工、高档肉牛育肥、牛肉产品加工等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高平凉红牛存栏占比和平凉红牛高档牛肉出肉率,增加平凉红牛个体产出效率。以平凉市为核心区,带动毗邻的庆阳市、定西市及陕西省宝鸡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等地发展平凉红牛产业,形成以平凉红牛为主的西部肉牛产业带,到2025年西部肉牛产业带核心区肉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出栏量达到40万头,其中平凉红牛存栏量达到30万头、出栏量达到12万头,肉牛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5%以上(见表1-表3),平凉红牛活畜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达到25万头,全市年屠宰肉牛25万头,实现牛产业年产值200亿元,其中平凉红牛产值达到89.8亿元(见表1)。 

4.循环发展成格局。加强农牧统筹,将平凉红牛产业作为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推进种养结合,以实施好粮改饲示范市建设和崆峒区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抓手,科学布局肉牛养殖,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促进养殖规模与资源环境相匹配,补齐发展短板,打造立体生态产业链完整的循环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产业布局。 

规划总体布局为:“一核、七园、一集群”。 

“一核”:建立国家级平凉红牛种质培育中心。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整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资源,构建平凉红牛两大种质培育体系(优秀种公牛和育种核心群培育体系)和两大技术平台(种牛遗传评估平台和高效快速扩繁产业化技术平台),加快平凉红牛选育进程。 

“七园”:在七县(市、区)各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或循环农业产业园1处,其中: 

崆峒区围绕打造国家级平凉红牛种质培育中心和西北地区肉牛交易、屠宰分割、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平凉红牛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引进国内知名肉牛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西北五省区肉牛高效养殖,创建平凉红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泾川、崇信县进一步强化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加快平凉红牛扩繁,全面改造现有生产加工设施设备,提升平凉红牛高档牛肉屠宰分割分级水平,形成区域化的平凉红牛高档牛肉生产加工集中区,创建平凉红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庄浪、静宁、灵台、华亭县(市)重点围绕“草+牛+肥+果(菜)”循环发展模式,壮大基地规模,加快饲草料、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产业体系配套完善,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养殖效益,创建平凉红牛循环农业产业园。 

“一集群”:在平凉市全域内着力打造在良种繁育、饲草供应、规模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年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的平凉红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五、重点任务与建设项目 

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要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方向,以建立健全“八大体系”为重点,强化政策扶持推动、龙头企业带动、机制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牵动,以建设平凉红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通过实施一批建设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龙头企业+养殖基地+饲草基地+金融机构+养殖场(户)”的产业化经营和“秸秆变肉、过腹还田、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标准化养殖,推动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平凉红牛新品种。 

1.重点任务。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平凉红牛新品种培育及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和国内高层次科研专业团队,遴选平凉红牛育种群,组建平凉红牛核心群,建立国家级平凉红牛种质培育中心。在系统性开展平凉红牛性能测定基础上,优化遗传评估技术,开展全基因组选择方法研究;挖掘平凉红牛特有的优异基因资源,鉴定有效的致因突变位点,并应用于辅助选择以提高种群性能;应用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快速导入优异基因提高种群性能;制定共性技术标准,构建平凉红牛种质培育体系和技术平台。通过构建集种质资源保存、性能测定、品种培育、种牛推广四个环节为一体的完整育种体系,充分利用我国优质地方肉牛种质资源平凉红牛的特色优势,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肉牛品种,为平凉红牛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3年):拟定平凉红牛的中长期育种规划,明确选育的目标性状;完成育种群组建,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组建平凉红牛育种核心群500头,在七县(市、区)组建育种群3000头;制订具有平凉红牛特色的性能测定规程1个;建立平凉红牛育种数据库1个;通过联合科研攻关,加快育种进程,完成世代选育。 

规划目标(2025年):建立平凉红牛特有的活体和胴体定价体系;创建平凉红牛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力争使平凉红牛新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振兴民族种业,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3.重点建设项目。 

4.投资概算。培育平凉红牛新品种项目预计投资9900万元。其中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建设项目2000万元,包括基础设施优化1500万元,信息化建设和软件开发500万元;平凉红牛育种群(场)建设项目2100万元,每个县(市、区)养殖场投入购置改造性能测定设备、进行基础设施改造300万元;平凉红牛性能测定项目1500万元,每家计划投资500万元;平凉红牛育种数据库和遗传评估项目1000万元,包括改造机房投资200万元,购置专用设备计划投资800万元;平凉红牛种质资源库项目2000万元,包括建设种质资源库和购置所需的低温保存设施设备;平凉红牛肉品质风味测定站建设项目800万元,购置肉品质风味测定专业设备;平凉红牛种质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建设项目500万元。 

(二)健全繁育体系。 

1.重点任务。实施母牛扩繁增量项目,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为纽带,以发展适度规模母牛养殖为基础,鼓励和发展基础母牛养殖;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以生产高档雪花牛肉为目标,运用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选育优秀种公牛,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平凉红牛种公牛站建设,提高种公牛站制种能力,产业化生产平凉红牛冷冻精液;建立健全基层人工授精服务网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工作,促进平凉红牛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进展,提高养殖效益;扶持壮大、改造提升现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打造一批产业强镇和养牛专业村、创建一批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带)、扶持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养牛大户,引导全市肉牛养殖品种由其他品种向平凉红牛转变,促进养殖方式由分散型、粗放型养殖向集约化、标准化、精准化生产经营转型。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3年):建成平凉红牛种公牛站1座,选育饲养优秀种公牛40头,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冻精50万剂;存栏10-30头适度规模基础母牛养殖比例达到70%;能繁母牛繁殖率达到85%以上;完成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圈舍、青贮池、草料场、堆粪场等基础设施标准化改造和养殖设备提升,全混合日粮技术(TMR)推广率达到50%以上。 

规划目标(2025年):建成平凉红牛种公牛站2座,选育饲养优秀种公牛60头以上,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冻精50万剂以上;存栏10-30头适度规模基础母牛养殖比例达到85%;能繁母牛繁殖率达到90%以上;完成存栏100-300头规模养殖场圈舍、青贮池、草料场、堆粪场等基础设施标准化改造和养殖设备提升,全混合日粮技术(TMR)推广率达到80%;创建数字化智慧牧场3家;创建饲养规模超1万头、产值超2亿元的产业强镇10个以上,全市养牛专业村达到130个;创建市级及以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50个,养牛规模达到2万头以上;培育窑洞养牛示范带10个,养牛规模达到5000头以上;抓建养牛专业合作社150个,家庭牧场达到500个。 

3.重点建设项目。 

4.投资概算。健全繁育体系项目预计投资36.045亿元。其中平凉红牛种公牛站建设项目9450万元,主要用于购买种牛、建设采精大厅和种质资源保存库,购置冻精生产及保存相关设备。基础母牛整村推进项目9.00亿元,存栏5-10头能繁母牛的养殖户,每户投入5万元,存栏10-30头的,每户投入15万元。能繁母牛养殖示范项目2.50亿元,每个龙头企业投资500万元。平凉红牛冻精推广项目7000万元,每个站点提供仪器设备购置费20万元,每年配套工作经费10万元。平凉红牛母牛繁殖效率提升项目2000万元,投资800万元开发自动化发情鉴定系统和管理平台,按照每头母牛补助400元标准,推广3万头。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5.50亿元,大(10家)、中(50家)、小(400家)规模场分别投资500万元、200万元和100万元。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设备提升项目2.70亿元,大中小规模养殖场分别投资20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大型规模育肥示范场建设项目14.00亿元,包括引进费、养殖场建设和设备采购等,其中存栏5000头以上的西杂牛大规模育肥场,投资1.50亿元,存栏1000头以上的平凉红牛大规模育肥场,投资5000万元。数字牧场建设项目3000万元,每个养殖场实施数字化改造与升级投资1000万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特色产业强镇创建项目2000万元。 

(三)优化饲草料保障体系建设。 

1.重点任务。以创建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为契机,以实施一批饲草料保障体系建设项目为载体,以确保饲料饲草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为重点,纵深推进全市粮改饲示范市建设,着力抓好饲料饲草生产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大力扶持培育打造饲料饲草加工企业,每县(市、区)至少培育或引进1户专业化饲草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养牛农户加大玉米全株青贮力度。以饲草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平凉市优质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全面提升,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分工协作、运作高效的饲草产业体系;加强饲草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饲草产品,提高饲草科技含量和综合利用效率;加强检测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饲草料质量标准体系,提高检测能力,建立健全监管队伍,提高饲草料质量安全水平。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3年):全市粮改饲面积达到70万亩,优质牧草种植面积20万亩(紫花苜蓿15万亩、一年生优质禾草等5万亩);全市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83%以上;培育8-10个区域性商品化饲草加工企业,青贮玉米和干草自给率达到100%,优质牧草自给率超过80%。 

规划目标(2025年):全市粮改饲面积达到80万亩,优质牧草种植面积30万亩(紫花苜蓿20万亩、燕麦草等一年生优质禾草等10万亩);优质饲草供给得到有效保障,饲草基础进一步夯实,玉米秸秆青贮总量达到400万吨,其中玉米全株青贮200万吨,全市全面实现玉米秸秆基本“清零”,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养牛农户玉米全株青贮覆盖面达到60%以上;培育10-15个区域性商品化饲草加工企业,新建年生产20万吨玉米压片企业1家、牛专用育肥饲料生产线2条。 

3.重点建设项目。

4.投资概算。优化饲草料保障体系建设项目预计投资10.65亿元,其中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项目3.60亿万元;饲料饲草技术研发工程中心建设项目1500万元;饲草加工能力提升项目2.00亿元;精饲料加工项目4500万元;平凉红牛专用育肥饲料加工项目6000万,每条生产线投资3000万;粮改饲项目6000万元;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3.25亿元。 

(四)提升屠宰加工能力水平。 

1.重点任务。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纵深发展模式,下大力气打造全产业链链主企业。对市内现有平凉红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提档升级改造,建设标准化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提高肉牛产品加工储藏能力。 

招商选资引进链主企业,围绕崆峒区和崇信县打造省级平凉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契机,结合国家级“甘味”平凉红牛产业集群项目实施,制定畜牧行业重点招商目录,立足实际,探索“委托招商”“驻点招商”等模式,重点支持产业优势明显的县(市、区)引进实力雄厚、行业排名靠前、有战略眼光的全产业链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来平投资开发牛产业,实施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精细分割、产品研发、副产品精深加工、冷贮冷链、品牌创建、康养文旅等项目,进行“吃干榨尽”式全价值链开发,最大限度挖掘产业价值,通过与养殖户建立良性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产业组织化程度和辐射带动能力。在崆峒区规划引进建设以屠宰西杂牛为主、年屠宰能力达10-20万头的现代化精深加工屠宰生产线1条,引进国外先进的肉牛屠宰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屠宰、速冻、排酸、分割、冷藏等车间。 

培育牛副产品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推进皮、毛、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化妆品、保健品等产品研发,不断向医药、食品等产业延伸拓展。 

以引进国内知名肉牛龙头企业和建设平凉红牛活畜交易中心为契机,规划建设一批冷链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加快构建平凉市肉牛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鼓励龙头企业联建或自建冰鲜产品配送中心,提升冷链物流配送能力。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3年):全市年肉牛屠宰能力达到15万头;牛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 

规划目标(2025年):平凉红牛屠宰加工企业完成升级改造;创建一批省级、国家级肉牛屠宰标准化示范企业;全市年屠宰能力达到25万头;牛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年线上线下交易量达到25万头,年交易额达到75亿元,形成带动周边地市、辐射西北地区的肉牛交易集散地,牛产业市场“洼地”效应显现。 

3.重点建设项目。 

4.投资概算。提升屠宰加工能力水平项目预计投资13.15亿元,其中现代化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2.30亿元(其中标准化厂房建设投资1.20亿元);平凉红牛屠宰加工改造升级项目6000万元;牛肉精深加工和熟食加工项目、牛血深加工项目和肉牛脏器皮骨综合利用项目7.50亿元;肉牛屠宰标准化示范企业创建项目2000万元;肉牛屠宰加工产品开发创新项目1500万元,其中政府补助300万元,企业配套1200万元;大型冷藏及交易展示配送中心项目2.40亿元,其中标准化厂房建设投资1.25亿元。 

(五)开展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1.重点任务。按照《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等要求规定,申请认定平凉红牛地理标志产品,引导企业主体增强品牌意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育和打造自主企业品牌。支持牛产业加工型龙头企业,加大自主产品研发,大力发展调理牛排、火锅料理、方便菜、休闲系列等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花色品种,提高加工增值水平。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开发优质高档牛肉制品、方便牛肉食品,建设平凉红牛产品“中央厨房”。  

加快平凉红牛活畜交易中心建设,建立健全集活畜交易、综合展销、云平台、市场大数据于一体的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推进产销对接,发展“第三方定制”中央厨房模式等新型营销业态,培育直播带货等模式,畅通销售渠道。依托平凉市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加强与淘宝、京东、美团、盒马鲜生等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网上店铺、代销点,扩大销售覆盖面。 

积极衔接承办国内牛产业大型节会,嫁接各县(市、区)举办的赛牛会等活动连续举办平凉红牛节,组团参加各类展销会和推介会,持续加强“甘味”平凉红牛区域公共品牌及其产品的展示、宣传和推介,立足平凉农耕文化、产业特色等要素,设计Logo,凝练品牌核心价值,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开展“ 平凉红牛”品牌价值评估,打造中国农产品“标杆品牌”。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3年):完成平凉红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在京沪广深和西安、兰州等地,扶持培育一批平凉红牛展示展销及品鉴体验店(或加盟店)。 

规划目标(2025年):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或扶持培育一批平凉红牛展示展销及品鉴体验店(或加盟店);新增企业品牌4个,“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平凉红牛”品牌打造成为国内高品质肉牛一流品牌。 

3.重点建设项目。 

4.投资概算。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项目预计投资2.52亿元,其中平凉红牛线上线下交易中心项目1.50亿元;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培育项目5000万元,5家电商龙头企业每家投入1000万元;“平凉红牛”农产品公共品牌设计项目500万元;“平凉红牛”农产品公共品牌宣传项目1500万元;品牌培育项目1200万元;平凉红牛品鉴推广项目1000万元;平凉红牛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项目1000万元。 

(六)强化科技支撑。 

1.重点任务。加强产学研合作,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对养殖场、养牛户深入开展科学饲养、秸秆青贮、冻配改良、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市、县、乡(镇)三级畜牧技术推广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基层技术力量,提高工资待遇保障,完善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村级动物防疫员合理劳务报酬。依托产业技术体系和各级技术推广部门,以平凉红牛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不定期组织开展肉牛饲养、管理、防疫、屠宰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全产业链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3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年培训规模养殖场技术骨干和养殖农户分别达到1000人/次和5000人/次;牛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2%以上。 

规划目标(2025年):年培训规模养殖场技术骨干和养殖户分别达到2000人/次和5000人/次;牛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 

3.重点建设项目。 

4.投资概算。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项目预计投资3860万元,其中,平凉红牛产业技术体系组建项目2000万元,每年财政资助400万元;乡(镇)动物防疫特聘项目910万元;肉牛养殖实用技术培训项目500万元,每人/次100元,每年100万元;平凉红牛养殖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项目450万元,评比验收后每人资助1.5万元。 

(七)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重点任务。健全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防疫检疫监督体系,全面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抓好口蹄疫、结核病、布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兽用药品、屠宰行业、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为依托,以中国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网络平台的专利技术为支撑,建立平凉红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依托崆峒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提升改造全市规模化肉牛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建设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推进规模养牛场粪污资源化利用。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3年):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0%以上;全市规模养殖场、育肥场和屠宰加工企业建立平凉红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成平凉红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和胴体质量、牛肉质量评价体系等8个甘肃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0%以上,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8%以上。 

规划目标(2025年):完成平凉牛产业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口蹄疫、布病、结核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得到有效防控;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3.重点建设项目。 

4.投资概算。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项目预计投资3.92亿元,其中,平凉市四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1.07亿元;平凉红牛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1000万元;平凉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项目2.70亿元;平凉红牛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宣贯500万元(标准编制费用150元、宣贯费用350万元)。 

(八)构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1.重点任务。积极推动国有平台龙头企业改革改制和养殖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平凉市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的组织功能和桥梁纽带作用,建设“智慧红牛”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牛产业开发中的应用,提高圈舍环境调控、精准饲喂、疫病监测、产品追溯等智能化水平,构建平凉红牛“区块链”,实现全产业链信息化闭环管理。集政策发布、信息交流、动态分析、技术共享、产品营销等功能为一体,促进产业联盟、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养殖场(户)信息互联互通,以信息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3年):平凉市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有效运行;平凉红牛基础母牛、改良犊牛和优质高档育肥牛的基本信息全部纳入“智慧红牛”信息管理平台。 

规划目标(2025年):平凉市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产业联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建立;“智慧红牛”信息管理平台全面运行。全面完成全市县级国有肉牛养殖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重点建设项目。 

4.投资概算。平凉红牛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项目预计投资5700万元,其中平凉市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运行与机制创新项目700万元,包括开办经费200万元,联合会(联盟)建设运营活动资金补助每年100万元;平凉红牛产业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项目5000万元,包括开发经费1500万元,运行费每年700万元。 

六、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规划重点项目预计投资68.231亿元,建设资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筹措:一是国家和省级各类牛产业发展资金,二是平凉市和各县(市、区)整合各类牛产业发展资金;三是企业及养殖场(户)自筹,各项目资金筹措如表12所示。 

(二)经济效益估算。至2025年,预计平凉牛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00亿元。其中: 

1.通过优质肉牛标准化养殖,年出栏肉牛40万头,其中西杂牛等28万头(每头2万元),平凉红牛12万头(每头3万元),可实现产值92亿元; 

2.通过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建设,年屠宰分割西杂牛20万头,增值60%,平凉红牛12万头,增值80%,实现产业增值53亿元; 

3.年加工牛肉特色熟制品2万吨,实现产业增值10亿元; 

4.平凉红牛活畜交易中心年交易规模达到100万头,可实现产业增值20亿元; 

5.通过加大宣传,培育平凉红牛农产品公共区域品牌,品牌效应大幅提升,牛产业品牌溢价增值规模可达25亿元。 

(三)社会效益分析。 

1.全面提升牛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通过规划实施,推进全市牛产业提质增效,加速优质肉牛品种的培育和示范推广,有力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推动以平凉红牛为重点的牛产业链条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牛产业在饲草种植、饲料加工、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市场交易、冷链配送、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开发,实现牛产业“扩规模、优结构、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同步发展,全面提升全市牛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2.推进农牧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规划实施,将对全市畜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能够带动牛产业及相关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围绕肉牛主导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可有效促进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推动畜牧业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通过规划实施,将有力推动平凉红牛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直接及间接带动就业5万人以上。通过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实践实训等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升就业增收能力,预计年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次。通过构建多元化产业经营模式,有力带动农户共同发展,有效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水平,促进节本降耗、增产增效。通过发展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可有效保障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进一步拓展农户增收空间,实现参与平凉红牛养殖农民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4.提升脱贫质量,衔接乡村振兴。通过规划实施,因地制宜发展多元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能够实现贫困户与现代化牛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增强贫困地区、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提升全市脱贫攻坚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规划的实施,将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通过积极推广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产业,加强动物疫病科学防控和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实现养殖业生产绿色化。通过抓优质种源培育和良繁体系建设,抓标准化适度规模生产,抓品质监管和可追溯体系建设,打造肉牛绿色发展链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规划的实施,还将积极推进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可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通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项目,将积极推进养殖场建设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推广以农用有机肥等为主的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粪污的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利用,可使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七、保障措施 

(一)健全管理机制,加强产业规划实施领导。 

1.切实强化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对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强化平凉市肉牛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工作职能,市、县两级分别成立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市级链长制办公室设在市畜牧兽医局,办公室主任由市畜牧兽医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负责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服务工作,其他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和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支持和保障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工作纵深推进。制定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议事规则等相关制度,及时解决产业链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关键性难题。 

2.加强部门协调合作。协调形成发改、科技、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商务、扶贫、文旅、市场监管、金融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制定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平凉红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市政府出台的系列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政策,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大牛产业支持扶持,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二)制定配套政策,优化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环境。 

1.健全产业管理政策。优化平凉红牛产业管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平凉红牛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制定与颁布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范、标准与行业规定,加大市场监督管理,强化“平凉红牛”农产品公共品牌管理。 

2.强化养殖用地保障。将肉牛养殖相关的圈舍、饲料存贮和配制等生产设施用地及粪污处置、检验检疫等辅助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业用地管理,肉牛养殖生产设施用地规模根据养殖和投资规模合理确定。肉牛养殖项目使用林地的,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依法依规保障项目加快落地。 

3.建立人才引培良性机制。出台相关人才奖励政策,积极引进、培养牛产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积极开展借脑引智,提升平凉红牛科技支撑水平。 

(三)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1.争取上级资金投入。立足平凉红牛产业发展需求,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与国家、省农业农村、科技、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的衔接沟通,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用足用活有利于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2.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市财政持续加大牛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保证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平凉红牛新品种培育、良繁基地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品牌营销与市场体系建设等重点项目的补贴与奖励。 

3.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制定奖励投资牛产业的金融管理条例,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牛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牛产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采用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投入牛产业。 

(四)创新金融扶持,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1.鼓励信贷方式创新。鼓励引导各商业银行在平凉红牛集中养殖乡村,积极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通过推广活牛抵押担保,扩大抵押物范围、延长贷款期限、创新牛产业金融产品、探索建立平凉红牛产业发展基金等,加大对肉牛养殖大户、营销大户、重点养殖及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更多信贷资金投向牛产业。 

2.探索融资渠道创新。探索发行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牛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流向牛产业。 

3.扩大政府性融资支持。扩充县(市、区)政府性融资担保资本金和风险补偿金,加大贷款风险补偿力度,持续做好平凉红牛信用担保、贷款贴息工作,着力破解牛产业发展资金瓶颈,支持龙头企业和全产业链发展;扩大肉牛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能繁母牛的保险金额和保险补助标准。 

(五)探索机制创新,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1.实施龙头引培工程。大力引进肉牛养殖、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增加产业聚集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培育规模较大、起点较高的平凉红牛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链延伸,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 

2.构建利益协调机制。以平凉市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为载体,引导联合会(联盟)内养殖场、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完善龙头企业利益返还机制,推行订单养殖、入股经营等方式,促进平凉红牛养殖良性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 

3.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导作用,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对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意义、广阔前景,以及省市县在扶持产业发展、助农增收、典型培育等方面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平政办发〔2022〕8号(平凉市畜牧业和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pdf

相关链接:《平凉市“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时间:2022-01-21 11:50

平政办发〔2022〕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中、省驻平有关单位: 

《平凉市“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部分内容有删减)

平凉市“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4)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4)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7) 

(三)发展潜力……………………………………………(8) 

二、“十四五”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基本原则…………………………………………(10) 

(三)发展目标…………………………………………(11) 

三、产业布局…………………………………………………(13) 

四、重点任务与建设项目……………………………………(16) 

(一)做好“平凉红牛”育种和畜禽遗传资源保护(16) 

(二)加大畜禽良种扩繁基地建设………………………(17) 

(三)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17) 

(四)加快饲草料供给保障体系建设……………………(18) 

(五)提升屠宰加工能力和水平…………………………(19) 

(六)开展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20) 

(七)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1) 

(八)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2) 

(九)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22) 

(十)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23) 

五、保障措施…………………………………………………(24) 

(一)加强组织领导………………………………………(24) 

(二)完善监测评估………………………………………(24) 

(三)加大政策支持………………………………………(25) 

(四)强化科技保障………………………………………(25) 

(五)加强人才保障………………………………………(25) 

(六)拓宽资金渠道………………………………………(26)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全面构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促进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十三五”时期,按照“调结构、转方式、优布局、保生态、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养殖结构调整,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以牛为重点,猪、羊、鸡并举的畜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产业水平、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供给有效保障,畜牧业在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全市牛、猪、羊、鸡存栏分别达到45.87万头、38.97万头、18.11万只、376.65万只;出栏分别达到35.59万头、43.71万头、15.23万只、291.94万只;肉类总产量7.23万吨。 

1.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将平凉红牛产业确立为全市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按照“一个产业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规划实施方案、一个运作平台、一套运行机制”的“五个一”产业运作模式,依托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狠抓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贫困户养牛快速增加。累计扶持养牛贫困户6.8万户,带动27.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增收,为实现全市整体脱贫摘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2.畜牧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坚持走适度规模养殖之路,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技术支撑等措施,积极引进和培育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全市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733个,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1012个,规模养殖比重进一步提高。探索创新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形成“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群众”的庄浪模式、“国有平台公司+乡镇产业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静宁模式和“托管代养”、“寄养代繁”等单一或相互合作的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发展模式,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大力实施以平凉红牛为重点,兼顾静原鸡、八眉猪地方优良品种和甘肃黑猪地方培育品种的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了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和平凉红牛良种中心,通过组合配套、集成创新,平凉红牛新品种(系)培育工作有序开展;成立了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静原鸡种质资源保护扩繁基地,建有静原鸡专业孵化场3个;建设了国家级八眉猪保种场。 

4.饲草料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深入推进粮改饲、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扩大饲用玉米、甜高粱及其它饲草种植面积。培育建成崇信绿源、庄浪绿亨、静宁陇上草等一批饲草加工企业,开展以玉米秸秆为主的饲草商品化生产,人工种草和草产品加工步伐不断加快。全市粮改饲面积达到53万亩,年青贮玉米秸秆170万吨,秸秆饲用率保持在80%左右。建成泾川正大、崇信正丰、庄浪大北农等饲料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9万吨以上。 

5.品牌效应初步显现。突出“甘味”农产品品牌培育提升,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支持和培育旭康、伊顺祥、宏源等肉牛龙头企业26户,形成以熟牛肉及牛肉制品为代表的12大类100多个系列产品,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创建企业品牌22个。2018年,平凉红牛取得直供国家运动员“入场券”;2019年,成为“甘味”农产品家族中的“独一份”“特中特”,并获得自主直供港澳高档活牛配额及活牛出口“通行证”;2020年,在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荣获“品质特别奖”和“最具风味奖”两项大奖。“静原鸡”被确定为甘肃省唯一的国家级地方优良肉鸡品种。“静宁烧鸡”被授予“中华老字号”品牌和甘肃省“地方名优小吃”、“质量信得过产品”。 

6.科技支撑体系愈加完善。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交流与合作,建成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建立平凉红牛院士工作站1个、专家工作站5个,举办“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战略座谈会”。按照“畜牧业+互联网+”模式,充分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大力推进平凉红牛基础母牛育种群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建成平凉红牛良种中心,搭建起平凉红牛品种培育科研体系和技术平台。在基层技术支撑方面,坚持引进与改良、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建成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站110个,冻配改良点189个,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4%。 

7.综合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改造提升七县(市、区)基层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村级防疫员报酬。健全完善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市级建成动物疫苗冷藏库和冷冻库,县级建成疫苗冷藏库,全市102个乡镇兽医站配备了冰柜,1456个自然村配备了冰箱,实现了疫苗全程冷链运输保存;动物疫病监测水平显著提升,市疫控中心新建了410平方米病原学兽医实验室,各县(市、区)兽医实验室基本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动物疫病监测网络体系,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有效保障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产业化水平不高。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饲养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不高,养殖效益体现不充分;辐射带动能力强、典型示范效应明显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大部分仍停留在出售初级加工产品和原料生产者的状态,“独一份”、“特中特”产品数量少,市场占有率低;品牌效应不突出,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2.科技推广深度不够。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健全,但市县两级技术人员整体年龄偏大,知识结构普遍老化,缺乏系统培训和继续深造,加之近年来进人渠道有限,高层次院校毕业生选择多元化,致使人才断档,不能满足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3.畜牧业发展要素短缺。我市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已经失去,高素质从业者群体尚未形成,“谁来养畜”的问题日益突出;养殖用地紧缺的状况日益凸显,发展空间有限;畜牧业投入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旧存在;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服务等与生产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4.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毒株不断变异,非洲猪瘟、小反刍兽疫、牛结节性皮肤病等外来动物疫病不断传入,布病、结核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出现反弹,新病未灭,旧病复发,时刻威胁着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异常复杂。 

(三)发展潜力。平凉市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传统的畜牧养殖基地和畜禽交易集散地,具有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主要表现在: 

1.区位地理优势明显。平凉是古“丝绸之路”东端的交通要塞,是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重镇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气候适宜,环境良好,畜牧兽医体系基本健全,适宜发展农区现代畜牧业。 

2.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从2017年开始,全市建立了“五个一”产业发展模式,设立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新工艺、新装备,建立新机制、新模式,整合各类资源、资产、资本,推行资本化运营、公司化运作,有效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项目资金和市县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着力推动建立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提升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水平,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3.种质资源较为丰富。受平凉特定的饲养传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形成以平凉红牛、静原鸡、八眉猪、甘肃黑猪为代表的种质资源。平凉红牛肉质细嫩,脂肪沉积丰富,香味醇厚浓郁,共轭亚油酸含量丰富,优质肉块和高档肉块产量指标优秀,是我国独特的地方优质肉牛种质资源,主要分布于7县(市、区)。静原鸡是黄土高原耐高寒干旱气候的优良蛋肉兼用鸡种,具有头颈高举,尾羽耸立,胸部发达,背宽而长,跖粗壮有力、耐粗饲、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等特点,主要集中在静宁县。八眉猪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管理、产仔多、性状遗传稳定等优点,主要集中在灵台县。甘肃黑猪是甘肃陇东地区特有的地方品种,具有繁殖力强、抗逆性强、肉质好等特点,主要集中在崆峒区。 

4.饲草料资源充足。平凉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林产品基地,具有丰富的饲草资源。全市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94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29万亩、紫花苜蓿留床面积60万亩、豆禾混播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优质青干草约9.6万吨,可利用饲草资源总量约280万吨;全市现有饲料生产企业4家,年生产饲料16万吨。 

5.发展空间不断拓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畜禽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明显增加,优质的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全市依托平凉红牛、静原鸡等优质资源,采用优良的屠宰工艺和制作工艺,形成了旭康、伊通牛肉,惠子、静宁烧鸡,景兴、金江牛骨髓油茶等多个品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畜牧产业功能不断拓展,逐步向三产融合转变,产业链不断延伸,利益纽带不断拉紧,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二、“十四五”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3659”发展思路,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方向,以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着力育良种、夯基础、建基地、强龙头、补链条、创品牌,全力以赴做强产业链、打造循环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构筑创新链,构建以平凉红牛产业为重点,猪、羊、鸡产业并举的畜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体,政策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增强畜牧业发展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加快补齐畜牧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推动畜牧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2.坚持绿色发展,安全保障。坚持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导向,畅通种养结合循环链,协同推进农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和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畜禽产品从养殖到餐桌的质量追溯体系,构建绿色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3.坚持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强化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源头创新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产业化开发利用,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效益。聚集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多类型融合方式,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 

4.坚持利益联结,富民强业。建立合作互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发展机制,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应链,打造广泛联结、紧密互动、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链条,促进畜牧业各节点企业的价值增长、效益增多,多方共赢。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种质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现代加工流通体系加快形成,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布局合理、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生态友好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建成平凉红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国重要的特色优质肉品供应基地和农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 

1.生产总量稳定增长。到2025年,全市牛、猪、羊、鸡存栏量分别达到60万头、74.49万头、23万只、400万只;出栏量分别达到40万头、108.2万头、20万只和300万只;肉类总产量1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75.46亿元。 

2.供应保障能力优化提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有效提高优质、绿色、特色、安全、营养的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牛肉自给率稳步提升,猪肉自给率保持在130%以上,鸡肉和鸡蛋实现完全自给。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3.良种体系优化提升。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建立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创建平凉红牛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显著提升平凉红牛种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静原鸡、八眉猪等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和保种措施,提升保种数量与质量。 

4.发展质量优化提升。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校投入到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当中,发展精准饲养、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品牌创建,带动畜牧业专业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推动畜牧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全市猪、牛、羊、鸡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0%、60%、40%和90%,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95%、95%、88%和99%,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量占比超过80%,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 

5.循环发展优化提升。以实施好粮改饲示范市建设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抓手,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绿色发展模式,提高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匹配度。到2025年,全市粮改饲面积达到80万亩,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保持在85%以上,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 

三、产业布局 

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条件和畜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加快推进种养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提升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水平,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有效构建联农带农机制,使畜牧业成为平凉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 

(一)肉牛产业。强化政策扶持推动、龙头企业带动、机制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牵动,以健全“八大体系”为重点,以实施平凉红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强龙延链、良种培育、扩繁增量、秸秆变肉(奶)、品牌提升、机制创新“六大工程”,着力打造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肉牛产业体系。 

(二)生猪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大力推广猪沼肥一体化生态养殖模式。坚持增量与提质相结合,引进培育一批实力强、规模大、起点高的龙头企业,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机械化水平,促进生猪产业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发展。到2025年,生猪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0%,形成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的现代生猪产业基本框架。 

(三)鸡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突出特色优势,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充分满足市场多元化和优质化的需求,保障民生供给,带动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四)羊产业。开展舍饲养殖,鼓励“自繁自育”,提高肉羊繁殖成活率,推进饲料的商品化供给,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重点任务与建设项目 

(一)做好“平凉红牛”育种和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按照“保种打基础、育种上水平、供种提质量、引种强监管”的要求,加快推进以“平凉红牛”育种为重点的现代畜禽种业体系建设。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和国内高层次科研专业团队,组建平凉红牛核心群和育种群,建立国家级平凉红牛种质培育中心。开展平凉红牛性能测定,优化遗传评估技术,挖掘其特有的优异基因资源,构建平凉红牛种质培育体系和技术平台。大力支持八眉猪、静原鸡,兼顾甘肃黑猪保种工作,充分发挥保种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保护利用地方品种。 

(二)加大畜禽良种扩繁基地建设。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以生产优质牛、高端肉为目标,运用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进行育种群优秀种公牛选育,加快育种进程,提高制种供种能力,健全平凉红牛繁育体系,完善基层人工授精服务网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杂交生产,促进平凉红牛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进展,提高养殖效益。推进种公畜站建设,改造提升设施设备,提高良种供应保障能力。加强院企合作,建立静原鸡孵化基地,鼓励“乡(镇)产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扩大静原鸡养殖规模。 

(三)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按照“因地制宜、自繁自育、适度规模”的原则,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充分发挥政策引领、项目带动、招商引资作用,着力扶持、培育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提升规模养殖机械化水平。在具备数字农业应用推广条件的县区,开展覆盖肉牛养殖场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系统、数字化精准饲喂管理系统、数字化智能繁育管理系统、肉牛健康与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和软件管理平台与项目管理控制中心的数字农业系统集成应用,打造肉牛养殖数字农业示范样板。 

(四)加快饲草料供给保障体系建设。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原则,继续组织实施粮改饲、秸秆综合利用、高产优质苜蓿示范推广等项目,在稳粮基础上,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扩大粮改饲玉米、高产优质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为生产特色优质肉牛提供饲草保障。积极推广养殖场、专业化青贮饲料生产企业流转土地自种、订单生产等种养紧密结合的组织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玉米秸秆青贮工作,提升饲草料品质和种养效益。通过招商引资、入股参股、个人独资等形式,扶持新建和扩建一批专业化饲草料收贮、加工企业,推动饲草料生产向产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种、收、贮、用综合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五)提升屠宰加工能力和水平。积极引进国内知名肉牛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平凉红牛交易中心聚集优势,建设吸纳周边地区,辐射西北五省西杂牛等其他肉牛的屠宰加工生产线。培育牛副产品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推进皮、毛、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推进畜禽屠宰企业标准化建设,对现有平凉红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生猪屠宰企业提档升级,提升畜产品屠宰加工能力。加快构建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六)开展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作用,依托生态环境、产业特色等优势,加强“平凉红牛”“静宁烧鸡”等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宣传推介,在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平凉红牛”“静宁烧鸡”营销窗口,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平凉红牛交易中心建设,建立健全集活畜交易、综合展销、云平台、市场大数据于一体的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培育直播带货等模式,推进产销对接,降低交易成本,畅通销售渠道。依托平凉市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加强与淘宝、京东、美团等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网上店铺、代销点,扩大销售覆盖面。 

(七)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基本原则,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扩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覆盖面,提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设备装备水平,建设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以“畜—沼—果(菜)”、“畜—肥+”等循环利用为方向,探索“种养结合、农牧互促”的循环畜牧业发展之路,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总量。扶持有条件的县(市、区)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养殖密集区域建立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加快畜禽粪污肥料化生产,推动全市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 

(八)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依托已建立的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和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等,组建平凉红牛产业技术体系。以平凉红牛为重点,兼顾猪、鸡,在科学饲喂、冻配改良、疫病防控、屠宰加工等各个环节,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逐步构建科学化、特色化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农户专业素养。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兽医的培养,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实训,强化基层防控力量,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九)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内防外堵、以防为主,管控结合、保障安全”原则,全面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抓好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布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强化与周边省市县(区)间的协调联动,健全完善动物疫病联防联控机制,营造畜牧业安全发展环境。强化动物检疫,把好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关,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深入开展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强化全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改善基础条件,壮大防疫队伍,完善保障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强化市级兽医实验室技术引领,加快县级兽医实验室改造提升,提高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 

(十)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平凉市红牛产业联盟的组织功能和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吸纳品种选育、养殖、加工、销售、餐饮及相关行业的企业、科研院校、政府及有关事业单位加入,着力加强机制创新,切实承担起服务产业发展、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智库核心作用。建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集政策发布、信息交流、动态分析、技术共享、产品营销等功能为一体,促进产业联盟、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养殖场户信息互联互通,以信息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畜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严格落实市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稳产保供主体责任。县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围绕畜牧业发展制定本县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认真细化落实方案,统筹开展工作。 

(二)完善监测评估。建立规划监测信息系统,开展规划实施监测。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对规划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及后期实施进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预测,并据此提出规划调整意见。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终期评估工作。 

(三)加大政策支持。充分运用各类扶持政策,积极健全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现代畜牧业政策框架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良种繁育、粪污治理、产业融合以及屠宰企业升级改造等给予支持,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加大金融保险政策保障力度,强化对种畜禽场、规模场、屠宰加工厂的信贷投放,创新畜禽养殖保险品种,推进政策性保险全覆盖。加大养殖用地等政策保障力度,鼓励养殖户利用荒山、荒沟和原有养殖设施用地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展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养殖业,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四)强化科技保障。鼓励围绕畜禽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优势畜禽育种技术、智能化养殖技术、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废弃物处理工艺等关键技术集中攻关。支持平凉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平凉红牛产业联盟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新技术、新设施、新工艺的集成示范应用。加快引进养殖舍建设、品种选育、智能化养殖和疫病防控等先进技术,努力提升畜禽养殖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力。 

(五)加强人才保障。建立平凉市畜牧产业专家技术团队,对产业发展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建立技术专家人才库,开展技术攻关和课题研究,保证产业持续发展。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养殖、屠宰企业聘用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县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农民收入增加。 

(六)拓宽资金渠道。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和各类支农资源要素的聚合效应,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立项,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全方位拓宽金融支农渠道,争取国债和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利用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大型商业银行的多种金融服务,建立多元化的农业融资渠道,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充足。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合作,落实招商引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对产业层次高、科技含量高、投资力度大、就业带动强的项目,在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保障供电、供水、供热和交通等要素服务。  

附件:平凉市“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项目一览表 

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目   录 

前言……………………………………………………………(36) 

一、规划总则…………………………………………………(38) 

(一)规划背景…………………………………………(38) 

(二)规划编制的意义…………………………………(39) 

(三)规划依据…………………………………………(41) 

二、产业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分析……………………………(42) 

(一)区域概况…………………………………………(42) 

(二)全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44) 

(三)甘肃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45) 

(四)平凉市牛产业发展条件分析………………………(46) 

(五)平凉市牛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49) 

三、发展定位与基本原则……………………………………(50) 

(一)指导思想…………………………………………(50) 

(二)基本原则…………………………………………(51) 

四、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产业布局…………………………(51) 

(一)总体思路…………………………………………(51) 

(二)发展目标…………………………………………(52) 

(三)产业布局…………………………………………(55) 

五、重点任务与建设项目………………………………………(56) 

(一)培育平凉红牛新品种………………………………(57) 

(二)健全繁育体系……………………………………(59) 

(三)优化饲草料保障体系建设…………………………(62) 

(四)提升屠宰加工能力水平…………………………(64) 

(五)开展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67) 

(六)强化科技支撑……………………………………(69) 

(七)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71) 

(八)构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73) 

六、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74) 

(一)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74) 

(二)经济效益估算……………………………………(75) 

(三)社会效益分析……………………………………(76) 

(四)生态环境影响分析………………………………(77) 

七、保障措施…………………………………………………(78) 

(一)健全管理机制,加强产业规划实施领导…………(78) 

(二)制定配套政策,优化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环境……(78) 

(三)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项目顺利实施……………(79) 

(四)创新金融扶持,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80) 

(五)探索机制创新,增强产业发展动力……………(80)

前  言  

平凉是原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肉牛优势生产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禀赋,把平凉红牛产业作为全市主导产业之一和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举全市之力,集各方资源,持之以恒大力推进,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助推决战脱贫、决胜小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和《“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等有关文件精神,紧扣“三新一高”的要求,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3659”总体思路,对标《平凉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抢抓机遇,推动平凉红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平凉红牛产业,结合平凉红牛产业发展实际,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编制了《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习近平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甘肃省“十四五”规划编制纲要》为遵循,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既突出前瞻性和建设性,又兼顾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围绕“八大体系”建设,强链、延链、补链,着力扩量提质创牌增效,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科技推广应用、强化服务保障,着力打造和实施“一核、七园、一集群”的总体布局和战略构想,至“十四五”末,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将平凉红牛产业打造成为结构合理、体系完善、链条完整、核心竞争力较强、年产值达到2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将平凉创建成中国高品质肉牛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助推乡村振兴和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平凉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曾有“农民唯养牛”的历史记载,多年来,当地群众精细的养牛传统,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肉牛种质资源—平凉红牛。平凉红牛养殖环境优越,肉质细嫩,大理石花纹明显,具有独特的芳香味,广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牛产业是平凉市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推进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特别是2017年以来,平凉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把牛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聚集全市之力和各方资源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全力推进肉牛繁育、饲草料保障、加工营销、要素保障、质量品牌、安全保障、粪污处理、政策支撑等“八大体系”建设,持之以恒推动牛产业扩量、提质、创牌、增效和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全市牛产业发展仍面临发展质量效益不高、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各种风险能力偏弱等诸多制约和挑战。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省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促进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凉市提出“规划引领、项目支撑、重点突破、谋求跨越”的总体要求,以平凉红牛为重点,编制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实施一系列项目,促进全市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二)规划编制的意义。 

1.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考察时指出,加快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平凉市自然和生态资源十分丰富,草食畜牧业特别是牛产业发展潜力大,迫切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发挥优势,统筹资源,突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发展动能,促进全市牛产业并带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牧结合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牛肉需求。 

2.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选择。2020年11月,胡春华副总理在甘肃省平凉市调研时指出,脱贫地区从集中力量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确保平稳过渡。平凉市按照党中央部署,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作为脱贫增收的“首位产业”,平凉红牛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迫切需要梳理牛产业扶贫的可示范、可复制模式,凝练好机制、好思路,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健全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推进脱贫农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3.是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作为平凉市的优势特色畜牧产业,牛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产业提质增效,影响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合理布局各类养殖场,大力发展种养结合,促进养殖废弃物就近资源化利用,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的基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充分调动肉牛养殖农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创新收益分享模式,让养殖户更多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保障。 

4.是实现平凉市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如何围绕制约平凉红牛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强化产业科技创新为主线,突出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循环化,是平凉红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按照产业发展与生态系统协调的原则,注重两大系统的有机结合,建立推行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推进平凉红牛标准化生产,加强“三品”认证和监管,建设优质肉牛生产加工基地,走绿色化之路;依托平凉红牛特定的农耕文化、特定的区域文脉、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挖掘、发现、利用平凉红牛特色,讲好红牛故事,走特色化之路;通过实施品牌提升工程,规范品牌使用,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平凉红牛”打造成中国高档肉牛第一品种,走品牌化之路;以实施好粮改饲示范市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实现粮经饲、种养加、农牧业有机结合,促进“草-牛-肥-果菜”循环发展,走资源利用、安全高效的现代牛产业循环化高效发展之路。 

(三)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7〕48号) 

4.《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5.《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 

6.《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7.《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 

8.《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年)》 

9.《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0.《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11.《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12.《甘肃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13.《甘肃省“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14.《甘肃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2020—2023年)》 

15.《关于进一步加快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平发〔2018〕5号) 

16.《关于进一步支持平凉红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平政发〔2019〕32号) 

17.《平凉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 

18.《关于加快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平发〔2021〕14号) 

19.《平凉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平发〔2021〕19号) 

20.《“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农牧发〔2021〕37号) 

21.平凉市畜牧兽医统计资料 

二、产业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分析 

(一)区域概况。 

1.地理分布。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全市辖崆峒、华亭、泾川、灵台、崇信、庄浪、静宁七县(市、区)和平凉工业园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11月1日,全市常住人口184.86万人。 

2.区位分析。平凉是古“丝绸之路”东端的交通要塞,是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重镇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也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特别是西平、天平铁路以及银武、平定、西长凤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平凉将成为贯通西兰银三条高速、三条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 

3.生态环境。平凉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8.5℃,年降水量420-600毫米之间,平均日照总时数2144-2380小时,无霜期156-188天,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生态良好,资源多样,森林覆盖率33.62%。 

4.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020年,平凉市实现生产总值476.16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85.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6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83亿元,财政支出完成242.3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096.3元和9755.7元。 

5.畜牧业发展概况。党的十九大以来,平凉市以实施“百万头肉牛”增效工程为重点,按照“调结构、转方式、优布局、保生态、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养殖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以肉牛产业为重点,羊、猪、鸡并举的畜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产业水平、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畜禽存栏479.60万头(只、羽),出栏386.47万头(只、羽),肉类总产量7.23万吨。 

(二)全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近年来,在产业扶贫、粮改饲等利好政策带动下,在牛肉消费需求刚性增长、消费数量快速增加、品质需求不断升级的驱动下,我国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在优化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精准扶贫、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畜产品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全国肉牛出栏4534万头,牛肉产量667.00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加50.10万吨,增长8.12%,牛肉总消费量833.00万吨,人均牛肉消费量5.95千克。2019年,全国牛肉平均价格73.23元/千克,与2015年相比增加9.21元/千克,上涨14.40%。产业扶贫区、粮改饲实施区逐步成为肉牛养殖发展潜力区,肉牛产业发展成为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受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等影响,多年来,我国牛肉消费受众多为中高收入群体,而雪花牛肉消费又是中产阶层中的高端群体。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雪花牛肉为代表的高品质牛肉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消费市场虽然主要集中在中高档市场,但倍受年轻消费者偏好,消费需求日益增大,北上广等一二线城市仍是雪花牛肉的主要消费区。目前,我国雪花牛肉生产总体能力和规模,已超过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成为雪花牛肉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但年产量在100万吨左右,约占我国牛肉总产量的15%,仍难以满足我国4亿中产阶层消费群体需求,消费缺口很大。 

随着牛肉消费需求的增大,我国牛肉进口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9年,牛肉进口量165.97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加118.59万吨,增长2.5倍,进口牛肉占总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7.14%增长到2019年的19.93%。 

目前来看,与世界肉牛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产业发展仍存在资源有限、存栏不足、生产效率低、技术支撑不强、产业标准缺乏、组织体系不健全、利益联接机制不畅等一系列问题和不足,牛肉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与养殖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依然突出。 

未来受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利好因素的带动,我国牛肉消费将继续增长。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预警团队预测,2025年全国牛肉消费量将达到约923万吨,同期牛肉产量约731万吨,缺口约为192万吨。与此同时,受养殖成本增加等影响,未来牛肉供应仍将偏紧,价格保持高位,到2025年,牛肉平均价格将超过90元/千克,肉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三)甘肃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肉牛产业是甘肃省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助农增收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末,全省牛存栏482.0万头,出栏228.6万头,牛肉产量24.9万吨。 

“十三五”以来,甘肃省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统揽,以绿色循环化发展为导向,大力推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建设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肉牛养殖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不断加快,肉牛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饲草料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肉牛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肉牛产业基础和地位得到进一步夯实。形成了以平凉红牛为主的陇东肉牛产业带、以西杂牛为主的河西肉牛产业带和以牦牛、犏牛、西杂牛为主的甘南、临夏农牧交错肉牛产业带。培育了临夏八坊清河源、甘肃康美、甘肃顶乐、泾川旭康等具有全产业链开发能力的肉牛屠宰企业,打造了“天祝白牦牛”“平凉红牛”等5个地域品牌和多个牛肉产品商标。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甘肃省提出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2020—2023年)》,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构建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结构协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肉牛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产业振兴转档升级。 

(四)平凉市牛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1.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将牛产业定位为全市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聚全市之力,集各方资源,大力推进产业发展。特别是2017年以来,建立了“一个产业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推进方案、一个融资平台、一套保障机制”的“五个一”产业运作模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通过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基础母牛养殖、饲草料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养殖技术培训、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强化牛产业发展基础,推动建立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提升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把平凉红牛产业作为九大重点产业链之一,将通过全力做强产业链、打造循环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创新链,持续推进全市牛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2.种质资源独特。平凉红牛是在平凉特定的饲养传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以平凉当地黄牛为基础,先后引进秦川牛、南德温牛等国内外优良品种,经过长期选育形成的肉牛新类群。平凉红牛个体特征明显,通体红色(枣红),公母均有角(小而钝),角、蹄、鼻镜均呈肉红色,成年公牛平均体重550公斤,母牛430公斤。2020年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经国内权威专家鉴定,认为平凉红牛肉质细嫩坚挺,脂肪沉积丰富、均匀,香味醇厚浓郁,风味独特,口感细嫩、多汁,生产的优质高档雪花牛肉已达到中国精极雪花牛肉质量水平,并荣获“品质特别奖”和“最具风味奖”两项大奖。 

3.产业基础良好。近年来,全市坚持适度规模养殖和分户饲养同步推进,养牛规模持续扩大。至2020年底,全市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81.46万头和35.59万头,累计建成规模养牛场426个,培育养牛大户1.6万户,带动6.8万贫困户发展养牛,27.7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累计实施粮改饲100多万亩,年青贮玉米秸秆180万吨以上、冻配肉牛15万头;引进和扶持培育了伊顺祥、旭康、凯沣、景兴、金江副食、宏源牧业等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户,其中省级5户,培育国内市场(销售点)60个。 

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建立基础母牛保护奖励机制,对能繁母牛实施“见犊补母”,稳步扩大平凉红牛育种群、核心群基础母牛养殖规模,2020年全市基础母牛达到28.58万头,产活牛犊18万头,比2017年分别增长31.3%和34.6%。 

科技支撑能力稳步增强。围绕牛产业科技创新,促进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项目稳步实施,平凉红牛培育工作有序推进,平凉红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启动制定,建成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站110个,肉牛冻配改良点189个,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2%,科技对牛产业贡献明显提升。 

屠宰加工初具规模。目前,全市拥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屠宰生产线6条,研发和生产牛肉、牛骨、皮革和生物制品等近100种,年屠宰能力20万头,牛肉精深加工能力近万吨。 

品牌效益逐步凸显。全市坚持高端定位,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注册牛肉类商标68件。2008年,“平凉红牛”成功注册为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并于2009年和2015年先后两次入选甘肃省著名商标,取得直供香港高档活牛配额及活牛出口“通行证”;2018年6月,取得直供国家运动员“入场券”;2019年11月,成为“甘味”农产品家族中的“好中优”。 

4.饲草资源丰富。平凉盛产小麦、玉米、洋芋、谷类,有“陇东粮仓”之美誉,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林产品基地,具有丰富的粮食和农作物秸秆资源。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26.92万亩,粮食总产量110.61万吨,可利用秸秆资源总量约271万吨,年产优质青干草约9.6万吨,可利用饲草资源总量约280万吨。 

近年来,全市深入推进粮改饲和玉米秸秆青贮,建成粮饲兼用玉米基地120万亩、优质牧草基地10万亩,年青贮玉米秸秆170万吨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保持在80%左右。 

(五)平凉市牛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缺乏强龙头带动,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全市现有牛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能力弱、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与养殖场(户)、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2.品种培育滞后,良种繁育体系薄弱。缺乏明确的育种规划和选择指数,品种选育进展相对滞后,存在种群性能退化的风险。加之平凉红牛生长发育速度较慢,生产周期较长,导致比较效益较低,严重影响了群众养殖积极性,使优良种质特性无法转化成产业优势。 

3.品牌建设不足,品牌效应发挥不充分。作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平凉红牛”品牌的培育相对滞后,缺乏完善的“平凉红牛”农产品公用品牌管理办法,获得“平凉红牛”商标使用权的企业良莠不齐,市场总体认可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品牌效应对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作用发挥不充分。 

4.科技推广力度不足,疫病风险犹存。平凉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健全,但技术人员缺乏系统培训,知识结构普遍老化,对养殖场(户)的培训、指导和服务不到位。与此同时,随着产业规模和饲养密度不断加大,牛群流通频率不断增加,疫病防控风险加大,对产业的安全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发展定位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3659”总体工作思路,对标平凉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重点,以推进全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为抓手,坚持不懈调结构、转方式、强活力,加快构建肉牛繁育、饲草料保障、加工营销、要素保障、质量品牌、安全保障、粪污处理、政策支撑等牛产业体系,走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循环化发展路子,着力完善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创新链、打造循环链,不断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品牌竞争力,把平凉红牛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畜产品消费需求。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科学合理利用资源,走品种优良、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市场主体,政府引导。培育并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强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加快补齐短板,推动平凉红牛产业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品牌引领,融合发展。明确品牌定位,培育品牌主体,建立以区域品牌为基础、企业品牌为主体、产品品牌为特色的品牌体系;延长产业链,升级供给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创新链、打造循环链,提高平凉红牛产业整体效益,实现全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创新驱动,协同推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工艺,配套新装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建立新机制,探索新模式,形成稳定的养殖加工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稳定的产业链上下游、产加销平衡发展。 

四、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产业布局 

(一)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重大决策部署,紧扣“三新一高”的要求,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3659”总体思路,以平凉红牛种业创新、扩繁增量、提质增效为重点,以推进实施全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为抓手,着力夯基础、建基地、强龙头、补链条、创品牌,转变发展方式,强化服务保障,提升精细饲养、精深加工、精准营销水平,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有效构建联农带农机制,显著提升产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使以平凉红牛为主导的肉牛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柱产业,将平凉建成中国高品质肉牛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以平凉红牛为主导的肉牛产业产品产能和质量水平稳定增长,技术水平稳步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形成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的产业集群,引领中国高端牛肉生产、消费新趋势。 

1.品种培育出成果。通过构建集种质资源保存、性能测定、品种培育、种牛推广四个环节为一体的完整育种体系,选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肉牛品种—平凉红牛,争取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2.产业体系现代化。研究制定平凉红牛产业系列标准,推广平凉红牛生产关键环节技术规范,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不断健全完善平凉红牛产业“八大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平凉红牛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成功培育一批国家级牛产业龙头企业,顺利推进平凉红牛产业集群建设。 

3.质量效益大提升。引进和大力推广优质饲草种植加工、高档肉牛育肥、牛肉产品加工等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高平凉红牛存栏占比和平凉红牛高档牛肉出肉率,增加平凉红牛个体产出效率。以平凉市为核心区,带动毗邻的庆阳市、定西市及陕西省宝鸡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等地发展平凉红牛产业,形成以平凉红牛为主的西部肉牛产业带,到2025年西部肉牛产业带核心区肉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出栏量达到40万头,其中平凉红牛存栏量达到30万头、出栏量达到12万头,肉牛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5%以上(见表1-表3),平凉红牛活畜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达到25万头,全市年屠宰肉牛25万头,实现牛产业年产值200亿元,其中平凉红牛产值达到89.8亿元(见表1)。 

4.循环发展成格局。加强农牧统筹,将平凉红牛产业作为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推进种养结合,以实施好粮改饲示范市建设和崆峒区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抓手,科学布局肉牛养殖,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促进养殖规模与资源环境相匹配,补齐发展短板,打造立体生态产业链完整的循环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产业布局。 

规划总体布局为:“一核、七园、一集群”。 

“一核”:建立国家级平凉红牛种质培育中心。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整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资源,构建平凉红牛两大种质培育体系(优秀种公牛和育种核心群培育体系)和两大技术平台(种牛遗传评估平台和高效快速扩繁产业化技术平台),加快平凉红牛选育进程。 

“七园”:在七县(市、区)各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或循环农业产业园1处,其中: 

崆峒区围绕打造国家级平凉红牛种质培育中心和西北地区肉牛交易、屠宰分割、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平凉红牛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引进国内知名肉牛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西北五省区肉牛高效养殖,创建平凉红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泾川、崇信县进一步强化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加快平凉红牛扩繁,全面改造现有生产加工设施设备,提升平凉红牛高档牛肉屠宰分割分级水平,形成区域化的平凉红牛高档牛肉生产加工集中区,创建平凉红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庄浪、静宁、灵台、华亭县(市)重点围绕“草+牛+肥+果(菜)”循环发展模式,壮大基地规模,加快饲草料、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产业体系配套完善,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养殖效益,创建平凉红牛循环农业产业园。 

“一集群”:在平凉市全域内着力打造在良种繁育、饲草供应、规模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年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的平凉红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五、重点任务与建设项目 

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要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方向,以建立健全“八大体系”为重点,强化政策扶持推动、龙头企业带动、机制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牵动,以建设平凉红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通过实施一批建设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龙头企业+养殖基地+饲草基地+金融机构+养殖场(户)”的产业化经营和“秸秆变肉、过腹还田、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标准化养殖,推动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平凉红牛新品种。 

1.重点任务。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平凉红牛新品种培育及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和国内高层次科研专业团队,遴选平凉红牛育种群,组建平凉红牛核心群,建立国家级平凉红牛种质培育中心。在系统性开展平凉红牛性能测定基础上,优化遗传评估技术,开展全基因组选择方法研究;挖掘平凉红牛特有的优异基因资源,鉴定有效的致因突变位点,并应用于辅助选择以提高种群性能;应用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快速导入优异基因提高种群性能;制定共性技术标准,构建平凉红牛种质培育体系和技术平台。通过构建集种质资源保存、性能测定、品种培育、种牛推广四个环节为一体的完整育种体系,充分利用我国优质地方肉牛种质资源平凉红牛的特色优势,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肉牛品种,为平凉红牛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3年):拟定平凉红牛的中长期育种规划,明确选育的目标性状;完成育种群组建,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组建平凉红牛育种核心群500头,在七县(市、区)组建育种群3000头;制订具有平凉红牛特色的性能测定规程1个;建立平凉红牛育种数据库1个;通过联合科研攻关,加快育种进程,完成世代选育。 

规划目标(2025年):建立平凉红牛特有的活体和胴体定价体系;创建平凉红牛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力争使平凉红牛新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振兴民族种业,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3.重点建设项目。 

4.投资概算。培育平凉红牛新品种项目预计投资9900万元。其中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建设项目2000万元,包括基础设施优化1500万元,信息化建设和软件开发500万元;平凉红牛育种群(场)建设项目2100万元,每个县(市、区)养殖场投入购置改造性能测定设备、进行基础设施改造300万元;平凉红牛性能测定项目1500万元,每家计划投资500万元;平凉红牛育种数据库和遗传评估项目1000万元,包括改造机房投资200万元,购置专用设备计划投资800万元;平凉红牛种质资源库项目2000万元,包括建设种质资源库和购置所需的低温保存设施设备;平凉红牛肉品质风味测定站建设项目800万元,购置肉品质风味测定专业设备;平凉红牛种质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建设项目500万元。 

(二)健全繁育体系。 

1.重点任务。实施母牛扩繁增量项目,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为纽带,以发展适度规模母牛养殖为基础,鼓励和发展基础母牛养殖;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以生产高档雪花牛肉为目标,运用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选育优秀种公牛,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平凉红牛种公牛站建设,提高种公牛站制种能力,产业化生产平凉红牛冷冻精液;建立健全基层人工授精服务网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工作,促进平凉红牛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进展,提高养殖效益;扶持壮大、改造提升现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打造一批产业强镇和养牛专业村、创建一批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带)、扶持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养牛大户,引导全市肉牛养殖品种由其他品种向平凉红牛转变,促进养殖方式由分散型、粗放型养殖向集约化、标准化、精准化生产经营转型。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3年):建成平凉红牛种公牛站1座,选育饲养优秀种公牛40头,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冻精50万剂;存栏10-30头适度规模基础母牛养殖比例达到70%;能繁母牛繁殖率达到85%以上;完成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圈舍、青贮池、草料场、堆粪场等基础设施标准化改造和养殖设备提升,全混合日粮技术(TMR)推广率达到50%以上。 

规划目标(2025年):建成平凉红牛种公牛站2座,选育饲养优秀种公牛60头以上,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冻精50万剂以上;存栏10-30头适度规模基础母牛养殖比例达到85%;能繁母牛繁殖率达到90%以上;完成存栏100-300头规模养殖场圈舍、青贮池、草料场、堆粪场等基础设施标准化改造和养殖设备提升,全混合日粮技术(TMR)推广率达到80%;创建数字化智慧牧场3家;创建饲养规模超1万头、产值超2亿元的产业强镇10个以上,全市养牛专业村达到130个;创建市级及以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50个,养牛规模达到2万头以上;培育窑洞养牛示范带10个,养牛规模达到5000头以上;抓建养牛专业合作社150个,家庭牧场达到500个。 

3.重点建设项目。 

4.投资概算。健全繁育体系项目预计投资36.045亿元。其中平凉红牛种公牛站建设项目9450万元,主要用于购买种牛、建设采精大厅和种质资源保存库,购置冻精生产及保存相关设备。基础母牛整村推进项目9.00亿元,存栏5-10头能繁母牛的养殖户,每户投入5万元,存栏10-30头的,每户投入15万元。能繁母牛养殖示范项目2.50亿元,每个龙头企业投资500万元。平凉红牛冻精推广项目7000万元,每个站点提供仪器设备购置费20万元,每年配套工作经费10万元。平凉红牛母牛繁殖效率提升项目2000万元,投资800万元开发自动化发情鉴定系统和管理平台,按照每头母牛补助400元标准,推广3万头。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5.50亿元,大(10家)、中(50家)、小(400家)规模场分别投资500万元、200万元和100万元。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设备提升项目2.70亿元,大中小规模养殖场分别投资20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大型规模育肥示范场建设项目14.00亿元,包括引进费、养殖场建设和设备采购等,其中存栏5000头以上的西杂牛大规模育肥场,投资1.50亿元,存栏1000头以上的平凉红牛大规模育肥场,投资5000万元。数字牧场建设项目3000万元,每个养殖场实施数字化改造与升级投资1000万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特色产业强镇创建项目2000万元。 

(三)优化饲草料保障体系建设。 

1.重点任务。以创建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为契机,以实施一批饲草料保障体系建设项目为载体,以确保饲料饲草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为重点,纵深推进全市粮改饲示范市建设,着力抓好饲料饲草生产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大力扶持培育打造饲料饲草加工企业,每县(市、区)至少培育或引进1户专业化饲草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养牛农户加大玉米全株青贮力度。以饲草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平凉市优质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全面提升,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分工协作、运作高效的饲草产业体系;加强饲草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饲草产品,提高饲草科技含量和综合利用效率;加强检测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饲草料质量标准体系,提高检测能力,建立健全监管队伍,提高饲草料质量安全水平。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3年):全市粮改饲面积达到70万亩,优质牧草种植面积20万亩(紫花苜蓿15万亩、一年生优质禾草等5万亩);全市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83%以上;培育8-10个区域性商品化饲草加工企业,青贮玉米和干草自给率达到100%,优质牧草自给率超过80%。 

规划目标(2025年):全市粮改饲面积达到80万亩,优质牧草种植面积30万亩(紫花苜蓿20万亩、燕麦草等一年生优质禾草等10万亩);优质饲草供给得到有效保障,饲草基础进一步夯实,玉米秸秆青贮总量达到400万吨,其中玉米全株青贮200万吨,全市全面实现玉米秸秆基本“清零”,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养牛农户玉米全株青贮覆盖面达到60%以上;培育10-15个区域性商品化饲草加工企业,新建年生产20万吨玉米压片企业1家、牛专用育肥饲料生产线2条。 

3.重点建设项目。

4.投资概算。优化饲草料保障体系建设项目预计投资10.65亿元,其中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项目3.60亿万元;饲料饲草技术研发工程中心建设项目1500万元;饲草加工能力提升项目2.00亿元;精饲料加工项目4500万元;平凉红牛专用育肥饲料加工项目6000万,每条生产线投资3000万;粮改饲项目6000万元;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3.25亿元。 

(四)提升屠宰加工能力水平。 

1.重点任务。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纵深发展模式,下大力气打造全产业链链主企业。对市内现有平凉红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提档升级改造,建设标准化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提高肉牛产品加工储藏能力。 

招商选资引进链主企业,围绕崆峒区和崇信县打造省级平凉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契机,结合国家级“甘味”平凉红牛产业集群项目实施,制定畜牧行业重点招商目录,立足实际,探索“委托招商”“驻点招商”等模式,重点支持产业优势明显的县(市、区)引进实力雄厚、行业排名靠前、有战略眼光的全产业链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来平投资开发牛产业,实施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精细分割、产品研发、副产品精深加工、冷贮冷链、品牌创建、康养文旅等项目,进行“吃干榨尽”式全价值链开发,最大限度挖掘产业价值,通过与养殖户建立良性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产业组织化程度和辐射带动能力。在崆峒区规划引进建设以屠宰西杂牛为主、年屠宰能力达10-20万头的现代化精深加工屠宰生产线1条,引进国外先进的肉牛屠宰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屠宰、速冻、排酸、分割、冷藏等车间。 

培育牛副产品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推进皮、毛、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化妆品、保健品等产品研发,不断向医药、食品等产业延伸拓展。 

以引进国内知名肉牛龙头企业和建设平凉红牛活畜交易中心为契机,规划建设一批冷链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加快构建平凉市肉牛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鼓励龙头企业联建或自建冰鲜产品配送中心,提升冷链物流配送能力。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3年):全市年肉牛屠宰能力达到15万头;牛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 

规划目标(2025年):平凉红牛屠宰加工企业完成升级改造;创建一批省级、国家级肉牛屠宰标准化示范企业;全市年屠宰能力达到25万头;牛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年线上线下交易量达到25万头,年交易额达到75亿元,形成带动周边地市、辐射西北地区的肉牛交易集散地,牛产业市场“洼地”效应显现。 

3.重点建设项目。 

4.投资概算。提升屠宰加工能力水平项目预计投资13.15亿元,其中现代化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2.30亿元(其中标准化厂房建设投资1.20亿元);平凉红牛屠宰加工改造升级项目6000万元;牛肉精深加工和熟食加工项目、牛血深加工项目和肉牛脏器皮骨综合利用项目7.50亿元;肉牛屠宰标准化示范企业创建项目2000万元;肉牛屠宰加工产品开发创新项目1500万元,其中政府补助300万元,企业配套1200万元;大型冷藏及交易展示配送中心项目2.40亿元,其中标准化厂房建设投资1.25亿元。 

(五)开展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1.重点任务。按照《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等要求规定,申请认定平凉红牛地理标志产品,引导企业主体增强品牌意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育和打造自主企业品牌。支持牛产业加工型龙头企业,加大自主产品研发,大力发展调理牛排、火锅料理、方便菜、休闲系列等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花色品种,提高加工增值水平。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开发优质高档牛肉制品、方便牛肉食品,建设平凉红牛产品“中央厨房”。  

加快平凉红牛活畜交易中心建设,建立健全集活畜交易、综合展销、云平台、市场大数据于一体的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推进产销对接,发展“第三方定制”中央厨房模式等新型营销业态,培育直播带货等模式,畅通销售渠道。依托平凉市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加强与淘宝、京东、美团、盒马鲜生等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网上店铺、代销点,扩大销售覆盖面。 

积极衔接承办国内牛产业大型节会,嫁接各县(市、区)举办的赛牛会等活动连续举办平凉红牛节,组团参加各类展销会和推介会,持续加强“甘味”平凉红牛区域公共品牌及其产品的展示、宣传和推介,立足平凉农耕文化、产业特色等要素,设计Logo,凝练品牌核心价值,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开展“ 平凉红牛”品牌价值评估,打造中国农产品“标杆品牌”。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3年):完成平凉红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在京沪广深和西安、兰州等地,扶持培育一批平凉红牛展示展销及品鉴体验店(或加盟店)。 

规划目标(2025年):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或扶持培育一批平凉红牛展示展销及品鉴体验店(或加盟店);新增企业品牌4个,“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平凉红牛”品牌打造成为国内高品质肉牛一流品牌。 

3.重点建设项目。 

4.投资概算。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项目预计投资2.52亿元,其中平凉红牛线上线下交易中心项目1.50亿元;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培育项目5000万元,5家电商龙头企业每家投入1000万元;“平凉红牛”农产品公共品牌设计项目500万元;“平凉红牛”农产品公共品牌宣传项目1500万元;品牌培育项目1200万元;平凉红牛品鉴推广项目1000万元;平凉红牛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项目1000万元。 

(六)强化科技支撑。 

1.重点任务。加强产学研合作,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对养殖场、养牛户深入开展科学饲养、秸秆青贮、冻配改良、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市、县、乡(镇)三级畜牧技术推广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基层技术力量,提高工资待遇保障,完善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村级动物防疫员合理劳务报酬。依托产业技术体系和各级技术推广部门,以平凉红牛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不定期组织开展肉牛饲养、管理、防疫、屠宰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全产业链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3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年培训规模养殖场技术骨干和养殖农户分别达到1000人/次和5000人/次;牛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2%以上。 

规划目标(2025年):年培训规模养殖场技术骨干和养殖户分别达到2000人/次和5000人/次;牛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 

3.重点建设项目。 

4.投资概算。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项目预计投资3860万元,其中,平凉红牛产业技术体系组建项目2000万元,每年财政资助400万元;乡(镇)动物防疫特聘项目910万元;肉牛养殖实用技术培训项目500万元,每人/次100元,每年100万元;平凉红牛养殖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项目450万元,评比验收后每人资助1.5万元。 

(七)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重点任务。健全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防疫检疫监督体系,全面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抓好口蹄疫、结核病、布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兽用药品、屠宰行业、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为依托,以中国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网络平台的专利技术为支撑,建立平凉红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依托崆峒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提升改造全市规模化肉牛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建设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推进规模养牛场粪污资源化利用。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3年):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0%以上;全市规模养殖场、育肥场和屠宰加工企业建立平凉红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成平凉红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和胴体质量、牛肉质量评价体系等8个甘肃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0%以上,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8%以上。 

规划目标(2025年):完成平凉牛产业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口蹄疫、布病、结核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得到有效防控;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3.重点建设项目。 

4.投资概算。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项目预计投资3.92亿元,其中,平凉市四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1.07亿元;平凉红牛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1000万元;平凉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项目2.70亿元;平凉红牛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宣贯500万元(标准编制费用150元、宣贯费用350万元)。 

(八)构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1.重点任务。积极推动国有平台龙头企业改革改制和养殖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平凉市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的组织功能和桥梁纽带作用,建设“智慧红牛”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牛产业开发中的应用,提高圈舍环境调控、精准饲喂、疫病监测、产品追溯等智能化水平,构建平凉红牛“区块链”,实现全产业链信息化闭环管理。集政策发布、信息交流、动态分析、技术共享、产品营销等功能为一体,促进产业联盟、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养殖场(户)信息互联互通,以信息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3年):平凉市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有效运行;平凉红牛基础母牛、改良犊牛和优质高档育肥牛的基本信息全部纳入“智慧红牛”信息管理平台。 

规划目标(2025年):平凉市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产业联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建立;“智慧红牛”信息管理平台全面运行。全面完成全市县级国有肉牛养殖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重点建设项目。 

4.投资概算。平凉红牛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项目预计投资5700万元,其中平凉市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运行与机制创新项目700万元,包括开办经费200万元,联合会(联盟)建设运营活动资金补助每年100万元;平凉红牛产业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项目5000万元,包括开发经费1500万元,运行费每年700万元。 

六、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规划重点项目预计投资68.231亿元,建设资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筹措:一是国家和省级各类牛产业发展资金,二是平凉市和各县(市、区)整合各类牛产业发展资金;三是企业及养殖场(户)自筹,各项目资金筹措如表12所示。 

(二)经济效益估算。至2025年,预计平凉牛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00亿元。其中: 

1.通过优质肉牛标准化养殖,年出栏肉牛40万头,其中西杂牛等28万头(每头2万元),平凉红牛12万头(每头3万元),可实现产值92亿元; 

2.通过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建设,年屠宰分割西杂牛20万头,增值60%,平凉红牛12万头,增值80%,实现产业增值53亿元; 

3.年加工牛肉特色熟制品2万吨,实现产业增值10亿元; 

4.平凉红牛活畜交易中心年交易规模达到100万头,可实现产业增值20亿元; 

5.通过加大宣传,培育平凉红牛农产品公共区域品牌,品牌效应大幅提升,牛产业品牌溢价增值规模可达25亿元。 

(三)社会效益分析。 

1.全面提升牛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通过规划实施,推进全市牛产业提质增效,加速优质肉牛品种的培育和示范推广,有力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推动以平凉红牛为重点的牛产业链条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牛产业在饲草种植、饲料加工、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市场交易、冷链配送、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开发,实现牛产业“扩规模、优结构、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同步发展,全面提升全市牛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2.推进农牧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规划实施,将对全市畜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能够带动牛产业及相关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围绕肉牛主导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可有效促进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推动畜牧业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通过规划实施,将有力推动平凉红牛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直接及间接带动就业5万人以上。通过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实践实训等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升就业增收能力,预计年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次。通过构建多元化产业经营模式,有力带动农户共同发展,有效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水平,促进节本降耗、增产增效。通过发展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可有效保障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进一步拓展农户增收空间,实现参与平凉红牛养殖农民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4.提升脱贫质量,衔接乡村振兴。通过规划实施,因地制宜发展多元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能够实现贫困户与现代化牛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增强贫困地区、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提升全市脱贫攻坚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规划的实施,将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通过积极推广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产业,加强动物疫病科学防控和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实现养殖业生产绿色化。通过抓优质种源培育和良繁体系建设,抓标准化适度规模生产,抓品质监管和可追溯体系建设,打造肉牛绿色发展链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规划的实施,还将积极推进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可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通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项目,将积极推进养殖场建设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推广以农用有机肥等为主的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粪污的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利用,可使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七、保障措施 

(一)健全管理机制,加强产业规划实施领导。 

1.切实强化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对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强化平凉市肉牛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工作职能,市、县两级分别成立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市级链长制办公室设在市畜牧兽医局,办公室主任由市畜牧兽医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负责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服务工作,其他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和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支持和保障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工作纵深推进。制定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议事规则等相关制度,及时解决产业链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关键性难题。 

2.加强部门协调合作。协调形成发改、科技、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商务、扶贫、文旅、市场监管、金融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制定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平凉红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市政府出台的系列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政策,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大牛产业支持扶持,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二)制定配套政策,优化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环境。 

1.健全产业管理政策。优化平凉红牛产业管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平凉红牛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制定与颁布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范、标准与行业规定,加大市场监督管理,强化“平凉红牛”农产品公共品牌管理。 

2.强化养殖用地保障。将肉牛养殖相关的圈舍、饲料存贮和配制等生产设施用地及粪污处置、检验检疫等辅助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业用地管理,肉牛养殖生产设施用地规模根据养殖和投资规模合理确定。肉牛养殖项目使用林地的,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依法依规保障项目加快落地。 

3.建立人才引培良性机制。出台相关人才奖励政策,积极引进、培养牛产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积极开展借脑引智,提升平凉红牛科技支撑水平。 

(三)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1.争取上级资金投入。立足平凉红牛产业发展需求,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与国家、省农业农村、科技、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的衔接沟通,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用足用活有利于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2.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市财政持续加大牛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保证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平凉红牛新品种培育、良繁基地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品牌营销与市场体系建设等重点项目的补贴与奖励。 

3.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制定奖励投资牛产业的金融管理条例,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牛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牛产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采用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投入牛产业。 

(四)创新金融扶持,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1.鼓励信贷方式创新。鼓励引导各商业银行在平凉红牛集中养殖乡村,积极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通过推广活牛抵押担保,扩大抵押物范围、延长贷款期限、创新牛产业金融产品、探索建立平凉红牛产业发展基金等,加大对肉牛养殖大户、营销大户、重点养殖及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更多信贷资金投向牛产业。 

2.探索融资渠道创新。探索发行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牛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流向牛产业。 

3.扩大政府性融资支持。扩充县(市、区)政府性融资担保资本金和风险补偿金,加大贷款风险补偿力度,持续做好平凉红牛信用担保、贷款贴息工作,着力破解牛产业发展资金瓶颈,支持龙头企业和全产业链发展;扩大肉牛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能繁母牛的保险金额和保险补助标准。 

(五)探索机制创新,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1.实施龙头引培工程。大力引进肉牛养殖、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增加产业聚集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培育规模较大、起点较高的平凉红牛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链延伸,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 

2.构建利益协调机制。以平凉市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为载体,引导联合会(联盟)内养殖场、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完善龙头企业利益返还机制,推行订单养殖、入股经营等方式,促进平凉红牛养殖良性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 

3.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导作用,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对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意义、广阔前景,以及省市县在扶持产业发展、助农增收、典型培育等方面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平政办发〔2022〕8号(平凉市畜牧业和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pdf

相关链接:《平凉市“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