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支持甘肃发展政策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转型期。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规划是根据《中共崇信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制定的,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县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紧扣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时代主题,贯穿了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战略思路,体现了全县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勾绘了建设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和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县的宏伟蓝图,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的时期。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以建设全省经济强县为目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地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发挥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主导、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四大战略”,规模开发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力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全县经济社会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的战略机遇期,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基础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4亿元,年均增长14.4%,人均达到18057元,年均增长21.9%。第一产业增加值3.8亿元,年均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0.6亿元,年均增长19.6%,第三产业增加值2.9亿元,年均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由33.1:46.8:20.1调整到22.1:61.1:1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5亿元,年均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7.3倍,年均增长55.2%。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3亿元和1.4亿元,较2005年增长4.5倍和4.9倍,年均增长40.5%和4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亿元,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27元,年均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3元,年均增长11.2%。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
2.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坚持财政支农、以工哺农,扶持建办了东信牧业公司、伊顺祥牛业公司、方盛果蔬保鲜库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全市率先发展玉米秸秆饲料,集中力量发展农村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全省养牛大县、秸秆养畜示范县和蔬菜生产大县。全县牛、果、菜产业规模较“十五”末分别增长47%、83%和28%,牛饲养量达到10.7万头,果品和蔬菜总产量分别达到3万吨和8.5万吨。年输转农村劳动力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亿元。初步形成了农民人均1亩果、1头牛、半亩菜、户均输出1名劳动力的稳定增收格局,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达到5.5万吨,油料产量达到0.7万吨。201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年均增长6.5%。
3.煤电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实施工业主导战略,实施崇信电厂、大柳煤矿、新安煤矿等煤电产业开发项目21个,新建矿井2对,改扩建矿井5对,累计建成矿井11对,全县原煤产量由340万吨增加到600万吨,五年累计生产原煤2200万吨,实现利税12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3倍和5.2倍,煤炭生产能力和火力发电能力分别达到860万吨和72亿度,以煤电产业为主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机械制造等非煤工业加快发展,全县重点工业企业累计达到81户,煤电、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8%,其中煤电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到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2%。
4.旅游商贸较快发展。按照“政府主导、项目带动、宣传营销、人才兴旅”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实施龙泉寺景区、城区橡胶坝、龙泉广场等旅游产业开发项目24个,成功创建了龙泉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2010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50万元。商贸流通更加活跃,建成乡镇集贸市场10个,发展物流配送中心1个,百货、建材、服装等一批专业市场健康发展。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金融、中介、租赁、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3亿元增长到2.9亿元,年均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亿元,年均增长18%。
5.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487.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自来水通村率达到100%,在全市率先建成了自来水化县。建成农村户用沼气9250户,村级服务网点39个,养殖小区沼气工程3处,沼气入户率达到50%。加快通讯网络设施建设,电话普及率、有线电视和宽带入户率分别由20%、9%和2.6%提高到72%、17%和21.3%,移动通信网络、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和电子政务专网实现全覆盖。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成了铜城水库,实施了土地整理复垦、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口粮田建设、灌区改扩建、小流域治理等项目,新修梯田1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000亩,建成淤地坝4座,治理水土流失24平方公里。
6.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坚持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相结合,基础设施和增收产业相配套,启动实施了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和“三清五改”村庄整治工程,探索出了区位优势带动型、城镇开发拉动型、特色产业支撑型、扶贫开发推进型、生态移民搬迁型五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形成了农民投入为主、项目资金整合、财政投入引导、金融信贷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全县共实施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示范点52个,修建康居住宅3636户,改造危旧房屋3703户,新农村建设覆盖面达到66%,居住窑洞的农户由30%减少到3%,新农村示范点全部实现了通电、通有线电视、通油路、通自来水、通沼气。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6类63项,农村贫困面由40%下降到25.8%。
7.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按照建设生态旅游县城的目标定位,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面貌显着改善,品位和档次不断提升。编制城镇规划、村庄规划和各类修建性详细规划29个,实施滨河西区扩建、商品房开发、旧城区改造、县城提质扩容等城镇建设项目110个,完成了武装部、公安局、交警队、党校等单位搬迁工程,县城面积由5.2平方公里扩大到6.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9万人增长到3.2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9.8%提高到32.3%。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了环城西路、龙泉路等县城主干道路,实施了水厂改扩建、垃圾处理、管网改造、集中供热、绿化亮化等提质工程,建成了影剧院、体育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8.2%。建成了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新窑、木林、柏树等小城镇框架基本形成,聚集带动作用日趋明显。
8.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三北四期等重点生态工程,植树造林3.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1%,较“十五”末增长了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42.9万亩,三北四期护防林建设4.5万亩,天然林管护面积达到43.1万亩,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达到2处,成功创建了全国绿化模范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止,生态状况有效改善。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淘汰关闭了5户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水泥、造纸、石灰加工企业,实施了新柏、新窑、净石沟、西沟门等煤矿井下废水治理项目、县医院医疗污水治理项目和3个县城集中供热工程,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5年累计下降8%,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大力推广农村能源沼气、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9.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县二中迁建、职教中心迁建、新窑矿区中学改扩建等校舍工程82个,新建和改扩建校舍5.3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由4.2平方米增加到6.8平方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普九”债务全面化解,初中和小学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82%的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两年位居全市前列。职业教育较快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加强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建成科普示范村6个,创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户,申报科研成果3项,专利申报实现“零突破”。信息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9%,工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组为延伸,企业为依托,上下贯通、专群结合的科技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实施县医院综合门诊楼、中医院门诊住院楼、妇幼保健站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18个,乡镇卫生院、计生服务所和村计生服务室实现新建和改扩建全覆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制度,累计报销医药费2800万元,群众受益面达到95%。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体系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逐步规范,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进一步健全。农家书屋和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广播影视工作加快发展,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2811户,形成了有线、无线和微波传输相结合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8%和98.3%。建成了省级精神文明县和全省双拥模范县。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为11.1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4‰以内,农村计生率达到84.04%,建成了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10.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围绕解决群众上学、看病、住房等困难和问题,投资13.5亿元实施民生工程,占到财政总支出的78%以上。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就业渠道逐步拓宽,就业总量进一步扩大,累计考录安置大中专毕业生1113人,新增城镇就业4421人,解决再就业1217人,就业和再就业率分别达到80%和8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立劳务基地58个,年输转城乡劳动力2万人(次),“崇信人”劳务品牌被中国就业促进会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启动实施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大额医疗保险、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在全市率先实施了公务员医疗补助,城乡低保覆盖面由8%和3.6%扩大到15%和10.7%。止2010年底,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达9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建成了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6乡镇敬老院, 城乡养老机构实现全覆盖,37.6%的五保老人实现了集中供养。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扩面提标政策,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新建廉租住房792套3.7万平方米,城镇困难居民可实现保障性住房全覆盖。全面推行财政惠农资金支付方式改革,发放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惠农资金3亿元,农民人均受益3658元。旅游、交通、通讯等消费支出较快增长,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1.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了财政、水利、交通、教育、卫生、兽医、种子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特别是面对“5.12”地震、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各级各部门快速反应,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加快。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深化“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推行“村财乡管村用”管理方式。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进一步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累计新发展私营企业50户,个体工商户1260户,从业人员达到1.8万人,民营企业增加值达到5.2亿元。积极组团参加“西洽会”、“津洽会”、“西博会”和“兰洽会”等各类节会和项目推介会,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93项,完成投资98.4亿元。
尽管我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发展活力不强,比重偏低。工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煤化工等后续产业发展滞后,资源依赖性特征明显。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基础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全县仍有2.4万人处在贫困线以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任务艰巨。县级财政保障能力较低,乡村债务包袱沉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步伐缓慢,交通、水利等瓶颈制约明显。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们既面临着许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又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综合分析,今后五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宏观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将处于加速转型期,世界经济将继续维持中低速的增长态势。通过实施经济刺激政策和有效宏观调控,全国经济开始回稳向好,步入稳定增长阶段,未来10年我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可望达到8%左右。国家宏观经济平稳增长的趋势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我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全省经济强县将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支持的重点仍然是扩内需和保民生,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为我们促进结构优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良好的政策机遇。
2.有利条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纲要的实施,将为我县承接经济发达地区先进产业转移,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后劲提供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我省被列为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于我们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全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全市实施“四三二一”战略思路,为我县发展煤电等能源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鄂尔多斯盆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有利于我县加强同周边区域的协作,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我县经济社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潜在的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可达到16%以上。
3.发展优势。我县人少地多,全县有耕地37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居全市、全省前列,有草地22万亩,林地43.4万亩,可供建设和开发利用的宜农宜林四荒地25万亩。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全县梯田化水平达到80%,有效灌溉面积2.6万亩。水资源蕴藏量大,汭河、黑河年径流量分别达到1.2亿立方米和0.4亿立方米。煤炭资源相对富集,已探明储量达18.3亿吨以上,具有建设千万吨级煤炭基地的潜力。粘土、砂石、石料、矿泉水、石油、油页岩、铁等其它矿产资源在县内均有分布,有利于形成复合型工业产业体系。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森林资源丰富,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多样,有西周时期的古墓群和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关河古槐被誉为华夏第一槐,具有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潜在优势。
4.面临的挑战。总体来看,未来五年我县将处在夯实基础、统筹城乡、整体推进、跨越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既存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商贸流通不够活跃,煤化工等综合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等现实困难,又面临着地区竞争日趋激烈,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上升,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度增大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攻坚破难,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主导、统筹城乡、整体推进四大战略,努力提升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开发水平,加快建设铜城煤电化循环经济、新窑煤炭工业、汭河川现代农业和龙泉寺-五龙山-唐帽山生态旅游四大功能区,扎实推进“六个集中突破”,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用三至五年时间把我县建成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和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县,建成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富裕和谐秀美的新崇信。
(二)发展原则
1.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采掘业为主向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促进科学发展。
2.项目支撑推动发展。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抢抓政策机遇,积极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千方百计抓项目、争投资、促发展。把争项目、抓招商与建办典型紧密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推动大发展、快发展。
3.集中突破重点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健全体制机制,抓住发展核心,提高发展质量,提升科学发展水平。继续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在主导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民计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上集中突破,在抓大项目、做大企业、壮大产业上合力攻坚,全面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4.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和统筹发展,逐步打破城乡户籍限制,实现人口自由流动。逐步推进产业互动,实现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城乡共享。逐步繁荣社会事业,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5.改善民生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改善民生,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措办实事,努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上学、看病、住房、吃水、行路、社保等突出问题,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共建共享水平。关注人民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感,逐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
6.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坚持“低碳、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基本要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使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7.改革开放跨越发展。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引导和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加快实现跨越发展。
(三)发展目标
1.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8亿元,年均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达到5.6亿元,年均增长8%,第二产业达到25.2亿元,年均增长18.8%,第三产业达到6.1亿元,年均增长15.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7万元,年均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4亿元,年均增长19.8%。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79.5亿元,年均增长12%。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8.3亿元,年均增长20.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9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425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62元,年均增长12.5%。原煤产量达到1200万吨,年均增长15%。城镇化率达到37%。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实现翻番的目标,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行列。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化水平有新提高,现代能源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基本建立。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6.8%,第三产业总量超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显着提升。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2.1:61.1:16.8调整到15.3:68.3:16.4。
3.公共服务更加健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文化水平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前教育入学率达到60%,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7%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和32%,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100%,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农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8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5%。
4.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条件有较大改善。
5.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目标值以内。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到70%,饮用水达标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40%,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6.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完善企业产权制度,建立更加有利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新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筹推进城乡改革一体化,加快小城镇改革试点工作,深化投融资体制、社会事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经济取得较大进展,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专栏1:“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5年 | 年均增长(%) | 属性 |
1.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7.39 | 36.84 | 16.2 | 预期性 |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元 | 18057 | 37354 | 15.08 | 预期性 |
3.大口径财政收入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 万元 万元 | 33272 14470 | 83202 34507 | 20.1 19 | 预期性 |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45.08 | 79.45 | 12 | 预期性 |
5.第一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3.84 | 5.64 | 8 | 预期性 |
6.第二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10.63 | 25.15 | 1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