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时间:2014-01-18 00:00
  •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第一章  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十一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抓住世界经济复苏、国内经济转型、国家加大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等历史性机遇,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和“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聚集发展,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全面小康的战略选择。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全力实施“四三二一”战略思路,扎实推进“六个集中突破”,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2.4%,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6%。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五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新型工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以“平凉金果”、“平凉红牛”为品牌的草畜、果菜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建立了以煤电化为主导,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梯次跟进的工业格局。

  3.重大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十大过10亿元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更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4.社会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一五”期间,全面实施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部农村人口,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覆盖非职工人群;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就业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得到巩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良好的发展大环境、初具规模的工农业基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力的国家扶持政策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等,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未来发展中也存在水资源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人力资源短缺等多方面不利因素。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在经历2009年的经济衰退之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已逐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进入复苏阶段。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将逐步回归正常增长轨道。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资源类产品需求和价格将持续回升,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需求基础。

  从国内发展环境看,目前我国仍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一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煤电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市场空间;二是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内需快速增长、特别是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基础;三是东部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非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从政策层面看,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相继出台并实施了第二个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蒙陕甘宁“金三角”能源综合开发指导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四抓三支撑”的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我市作为革命老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 “两翼齐飞”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将在能源资源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等各方面得到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从内在发展条件看,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平凉金果”、“平凉红牛”等品牌,以及特殊的区位优势,具有大规模发展煤电和煤化工产业、新型建材、旅游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的比较优势。政府职能转变、职业教育规模扩大、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一是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大,自我发展能力偏低;二是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三是生态环境脆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四是水资源短缺,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五是高素质劳动力短缺。

  三、“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显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按照“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聚集发展,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结构优化升级,集中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全国优质果品和西部人文生态“四大基地”,着力构筑西电东送、陕甘宁交汇区交通和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三大枢纽”,积极创建西部循环经济、西部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两个示范区”,努力把平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市。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把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实施重点区域率先发展与整体推进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促进稳定结合起来,把跨越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引领城乡居民脱贫致富。

  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将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积极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附加值,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抓住国家实施第二个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破除一切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五是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立足平凉实际,全面落实“四三二一”发展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加快重点企业、支柱产业发展步伐,积极培育非能源接续产业,以点带面,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六是坚持软硬建设两手抓。全力实施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硬件与基础;良好的软环境是顺利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运作机制;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创建稳定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专栏1:2010~2020年发展远景规划“四三二一”发展战略

  四大基地:集中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绿色畜牧基地、全国优质果品基地、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三大枢纽:着力构筑西电东送枢纽、陕甘宁交汇区交通枢纽、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枢纽。 两个示范区:积极创建西部循环经济示范区、西部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个示范市:将平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市。

  四、“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全面小康”为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015年达到465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300元,综合经济实力显着提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1.8∶46.9∶31.3调整到2015年的15.5∶52.2∶32.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5%,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区域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省上下达考核目标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70立方米/万元,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玉米秸秆饲用率达到70%以上,地膜回收率达到80%,可降解地膜使用率达到60%以上。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上规定指标以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8%,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全国园林城市。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率提高到40.5%,城乡间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2015年达到207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2015年达到5527元。按国家新标准,贫困人口减少15万人,贫困面由2010年的15.6%下降到10%。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增加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201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扩大城乡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软实力显着提高。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要素市场建设更趋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取得新进展。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园区经济加快发展。2015年,全市非公经济比重提高到38%以上;外贸出口达到3710万美元,年均增长2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14-01-18 00:00

第一章  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十一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抓住世界经济复苏、国内经济转型、国家加大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等历史性机遇,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和“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聚集发展,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全面小康的战略选择。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全力实施“四三二一”战略思路,扎实推进“六个集中突破”,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2.4%,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6%。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五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新型工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以“平凉金果”、“平凉红牛”为品牌的草畜、果菜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建立了以煤电化为主导,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梯次跟进的工业格局。

  3.重大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十大过10亿元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更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4.社会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一五”期间,全面实施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部农村人口,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覆盖非职工人群;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就业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得到巩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良好的发展大环境、初具规模的工农业基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力的国家扶持政策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等,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未来发展中也存在水资源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人力资源短缺等多方面不利因素。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在经历2009年的经济衰退之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已逐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进入复苏阶段。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将逐步回归正常增长轨道。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资源类产品需求和价格将持续回升,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需求基础。

  从国内发展环境看,目前我国仍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一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煤电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市场空间;二是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内需快速增长、特别是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基础;三是东部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非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从政策层面看,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相继出台并实施了第二个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蒙陕甘宁“金三角”能源综合开发指导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四抓三支撑”的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我市作为革命老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 “两翼齐飞”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将在能源资源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等各方面得到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从内在发展条件看,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平凉金果”、“平凉红牛”等品牌,以及特殊的区位优势,具有大规模发展煤电和煤化工产业、新型建材、旅游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的比较优势。政府职能转变、职业教育规模扩大、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一是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大,自我发展能力偏低;二是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三是生态环境脆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四是水资源短缺,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五是高素质劳动力短缺。

  三、“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显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按照“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聚集发展,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结构优化升级,集中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全国优质果品和西部人文生态“四大基地”,着力构筑西电东送、陕甘宁交汇区交通和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三大枢纽”,积极创建西部循环经济、西部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两个示范区”,努力把平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市。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把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实施重点区域率先发展与整体推进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促进稳定结合起来,把跨越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引领城乡居民脱贫致富。

  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将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积极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附加值,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抓住国家实施第二个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破除一切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五是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立足平凉实际,全面落实“四三二一”发展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加快重点企业、支柱产业发展步伐,积极培育非能源接续产业,以点带面,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六是坚持软硬建设两手抓。全力实施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硬件与基础;良好的软环境是顺利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运作机制;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创建稳定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专栏1:2010~2020年发展远景规划“四三二一”发展战略

  四大基地:集中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绿色畜牧基地、全国优质果品基地、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三大枢纽:着力构筑西电东送枢纽、陕甘宁交汇区交通枢纽、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枢纽。 两个示范区:积极创建西部循环经济示范区、西部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个示范市:将平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市。

  四、“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全面小康”为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015年达到465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300元,综合经济实力显着提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1.8∶46.9∶31.3调整到2015年的15.5∶52.2∶32.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5%,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区域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省上下达考核目标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70立方米/万元,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玉米秸秆饲用率达到70%以上,地膜回收率达到80%,可降解地膜使用率达到60%以上。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上规定指标以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8%,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全国园林城市。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率提高到40.5%,城乡间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2015年达到207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2015年达到5527元。按国家新标准,贫困人口减少15万人,贫困面由2010年的15.6%下降到10%。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增加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201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扩大城乡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软实力显着提高。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要素市场建设更趋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取得新进展。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园区经济加快发展。2015年,全市非公经济比重提高到38%以上;外贸出口达到3710万美元,年均增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