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解读平凉市“十四五”规划

  • 时间:2021-05-17 00:00
  •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解读平凉市

“十四五”规划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霞

  “十四五”时期,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如何贯彻落实平凉市“十四五”规划,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本报记者专访了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路韬。

  问:“十四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体发展思路是什么?

    答:“十四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大力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位置,坚持示范带动、梯次推进、城乡融合、改革驱动,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问:工作发展定位、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发展定位是,“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以建设黄河流域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市、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陇东特色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区、全省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先行区为方向,全力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

  主要目标是:规划到2025年,全市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具体重点指标是: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全市粮食播种万亩稳定在430万亩,综合生产能力达110万吨,牛饲养量达100万头,苹果面积稳定在20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4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60万亩,建成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500个。

 

  问:农业农村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纲要》主要任务?

    答:“十四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有八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脱贫群众生活持续改善,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是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加速振兴。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农倍增行动和“2313”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双百亿”甘味品牌牛果产业集群、3个循环农业产业集中区、13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基本形成以循环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体系,着力打造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

  三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平凉、宜居乡村。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以县城提质扩容、中心城镇承载能力提升、村庄差异化发展为核心,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科学推进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村庄建设,打造具有浓郁平凉特色、符合发展阶段和城乡一体化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每年建设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00个。

  四是积极推进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建设乡风文明新乡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传承发展平凉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市场繁荣,焕发农村文明新气象,加快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五是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和谐发展。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大力推广运用一核突出、三治融合、四措并抓“134”治理模式,探索具有平凉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六是纵深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加快释放发展动力活力。把农村改革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根本动力,先行先试,示范带动,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激发农村内生动力。

  七是提升乡村民生保障水平,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美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农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八是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引导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开发,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解读平凉市“十四五”规划
时间:2021-05-17 0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解读平凉市

“十四五”规划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霞

  “十四五”时期,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如何贯彻落实平凉市“十四五”规划,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本报记者专访了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路韬。

  问:“十四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体发展思路是什么?

    答:“十四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大力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位置,坚持示范带动、梯次推进、城乡融合、改革驱动,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问:工作发展定位、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发展定位是,“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以建设黄河流域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市、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陇东特色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区、全省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先行区为方向,全力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

  主要目标是:规划到2025年,全市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具体重点指标是: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全市粮食播种万亩稳定在430万亩,综合生产能力达110万吨,牛饲养量达100万头,苹果面积稳定在20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4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60万亩,建成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500个。

 

  问:农业农村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纲要》主要任务?

    答:“十四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有八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脱贫群众生活持续改善,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是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加速振兴。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农倍增行动和“2313”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双百亿”甘味品牌牛果产业集群、3个循环农业产业集中区、13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基本形成以循环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体系,着力打造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

  三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平凉、宜居乡村。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以县城提质扩容、中心城镇承载能力提升、村庄差异化发展为核心,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科学推进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村庄建设,打造具有浓郁平凉特色、符合发展阶段和城乡一体化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每年建设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00个。

  四是积极推进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建设乡风文明新乡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传承发展平凉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市场繁荣,焕发农村文明新气象,加快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五是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和谐发展。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大力推广运用一核突出、三治融合、四措并抓“134”治理模式,探索具有平凉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六是纵深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加快释放发展动力活力。把农村改革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根本动力,先行先试,示范带动,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激发农村内生动力。

  七是提升乡村民生保障水平,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美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农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八是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引导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开发,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